小兒麻痹癥癥狀
最近幾年人們發(fā)現小兒麻痹癥的發(fā)病率越來越高了,雖然專家們也正在努力地研究攻克這種病癥的方法,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小兒麻痹癥多發(fā)于五歲以下的小孩身上,據專家介紹,細菌病毒感染是小兒麻痹癥狀發(fā)生的常見原因。
雖然專家們還沒有完全研究出治愈這種病癥的方法,但是也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們從小兒麻痹癥的一些病癥和原因上面進行研究,對癥下藥,雖然避免不了后遺癥的出現,但是給很多患者也帶去了希望,讓我們共同來了解一下小兒麻痹癥的各種臨床癥狀。
臨床上一般將其分為四期。
1.潛伏期 平均為7~14天,短者2~3天,長者可達3~5周不等。在此期間一般并無明顯癥狀,屬隱性病例,但本期末有傳染性。
2.病變發(fā)展期 有三個發(fā)展階段。
(1)第一階段——前驅期:此時患者出現低熱或中等熱度,常伴有頭痛、困倦、多汗及全身疲乏不適等癥狀,并可出現食欲不振、嘔吐、腹瀉或便秘等胃腸道癥狀,甚至有咽痛、咽紅及輕咳等呼吸道癥狀。此期一般持續(xù)1~4天。大多數病例發(fā)展到此期為止,屬頓挫型,又稱為幸運型。
(2)第二階段——癱瘓前期:在前者基礎上,患兒體溫恢復正常,一般性癥狀消失,但經1~3天后體溫又上升,并且體溫較高,常在38~39℃之間,個別患兒可高達40℃。此時,其一般癥狀亦隨之加重?;純簾┰瓴话?,有頭痛、嘔吐、嗜睡、肢體疼痛及感覺過敏。項背部可有肌強直征,且可見嬰幼兒囟門緊張飽滿,并可出現“脊髓征”,對診斷有意義。此期一般持續(xù)3~5天,但也有短至幾小時或長達2~3周者。在這一階段仍可有部分病例不出現肢體癱瘓而逐漸康復,稱為無癱瘓型病例,亦屬幸運型。另一部分患兒病情繼續(xù)發(fā)展,并進入癱瘓期。
(3)第三階段——癱瘓期:一般在癱瘓前期的第3~4天時進入本期,大約有5%的病例可不經過癱瘓前期而直接進入本期。癱瘓癥狀多在熱度下降時出現,也有在退熱后發(fā)生者。開始常伴有肢體疼痛及肌肉壓痛,之后突然發(fā)生癱瘓。癱瘓可見于任何部位,但以肢體癱瘓最為多見
3.恢復期 本期一般癥狀消失,熱度降至正常,麻痹征不再進展。此期多從麻痹癥狀出現1~2周后開始。在初期的6個月內恢復較快,以后逐漸減慢,2年以后再恢復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4.后遺癥期 凡病程在2年以上者即進入后遺癥期。此期中各種畸形逐漸出現,并日益加重,且趨于固定;同時,各種骨、關節(jié)發(fā)生繼發(fā)性改變,從而又加重了功能障礙的程度,常給治療帶來困難。因此,早期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是防止畸形發(fā)生和減輕畸形嚴重程度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畸形的成因主要是由于以下諸因素。
(1)肌力不平衡:這是引起畸形最為重要的因素,當某一組肌肉麻痹而對抗肌組肉正?;蚣×ο鄬^強時,就可能將肢體拉向肌力較強一側,并逐漸發(fā)生畸形。例如,當足部內翻肌群麻痹時,外翻肌力則顯得較強而使踝關節(jié)處于外翻狀態(tài),久而久之即形成足外翻畸形,并隨著小兒的發(fā)育及步行而日益嚴重。
(2)肌肉痙攣:在麻痹發(fā)生的初期(發(fā)病后1個月左右),可發(fā)生肌肉痙攣性收縮,漸而形成畸形。亦可因痙攣肌肉的縮短而致畸形繼續(xù)存在,例如,麻痹早期小腿腓腸肌痙攣,漸而短縮,以致引起足跟不著地的下垂足。
(3)重力作用:可由于身體各部的重量及某些習慣姿態(tài)而誘發(fā)各種畸形,這些畸形均與重力作用有關。如常見的足下垂畸形就是在肌肉痙攣后麻痹以及短縮的基礎上,再加上重力作用而產生的。
(4)其他因素:其他因素較多,包括外傷、診治延誤以及治療不當等,均可引起或加重畸形。
通過上面的了解,我們知道了關于小兒麻痹癥的很多知識,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要做的就是要積極地預防疾病的發(fā)生,做好防護措施,教導孩子注意個人衛(wèi)生,小養(yǎng)成飯前、便后洗手的好習慣,這樣才能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相關文章
推薦閱讀
- 1胃脹腹脹怎么辦
- 2小孩嘔吐腹瀉怎么辦
- 3小兒抽動癥
- 4小孩營養(yǎng)不良怎么辦
- 5小兒口角炎
- 6新生兒大便
- 7腰肌勞損的治療方法
- 8藥流和人流哪個傷害小
- 9治皮膚過敏的藥
- 10蛛網膜下腔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