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平入洛的歷史背景 宋理宗試圖奪回北宋舊地
金朝滅亡
端平元年(1234年),金國最后的都城蔡州被攻陷,金國滅亡。宋大將孟珙 率軍隊載著金哀宗 的遺骨回到南宋都城臨安 ,將金哀宗的遺骨送到太廟告慰那些被金兵欺侮過的先人。南宋全國上下一片歡欣,朝中舉行了一系列的慶?;顒印?/p>
當時宋蒙之間對河南的歸屬沒有做出明確的規(guī)定。蒙古軍北撤后,河南就成了無人占領的地區(qū)。南宋宰相鄭清之 采納了趙范 、趙葵兄弟提出的“踞關守河”的建議,即“西守潼關 、北依黃河”與蒙古對峙,這需要收復包括東京開封府 、西京河南府 和南京應天府三京在內的中原地帶。但主持滅金之戰(zhàn)的兵部 尚書 史嵩之 、參知政事 喬行簡 、剛因史彌遠 死去而入朝得到重用的真德秀 、樞密院 副都承吳淵 、淮西總領吳潛等多數大臣均持反對意見,認為已經被戰(zhàn)亂破壞殆盡的中原地帶無法提供糧草,再加上南宋軍隊沒有騎兵,機動力有限,無法防御漫長的黃河防線。另外,這也會造成藉口讓蒙古向南宋宣戰(zhàn)。
由于宋理宗急于奪回河南,尤其是原來在西京河南府的原北宋皇帝的陵墓,于是在滅金后的四個月內,宋理宗就三次派出使者到河南拜謁祖陵并下詔支持“踞關守河”的建議。
宋蒙對峙
宋理宗 端平 元年的正月初十,宋蒙聯軍攻破蔡州 ,金哀宗 自殺,金國 滅亡。按照事先約定,宋軍和蒙古軍在滅金后各自撤退。宋將孟珙將金哀宗的遺骨運回臨安 ,南宋君臣舉行了盛大的儀式來慶祝宋金世仇的了結。
蒙古這邊,大汗窩闊臺 考慮到糧草不足、天氣轉熱,將大軍北撤黃河以北,河南就成了無人占領的地區(qū)。在黃河南邊的只有大將速不臺 和塔察兒兩支機動部隊,其余的守備部隊都是原金兵投降蒙古被改編的漢軍 :劉福 為河南道 總管,都元帥張柔 屯徐州。宋蒙雙方就這樣靜靜地對峙著,雖然都沒有大動作,但是看似安定的邊境上正埋伏著洶涌的暗流。
當時宋蒙之間對河南的歸屬沒有做出明確的規(guī)定,河南便成了無人占領的空白區(qū)。南宋的邊疆在荊襄推進到了信陽軍 (今河南信陽)、唐州 、鄧州一線,主政人是京湖制置使史嵩之 。另外兩大地區(qū):川蜀是四川制置使趙彥吶 ,兩淮一線趙葵 為淮東 制置使、全子才為淮西制置使、趙范 為沿江制置副使。
戰(zhàn)守之爭
事實上,在金國滅亡后,宋蒙雙方都清楚開戰(zhàn)是遲早的事,一個是迅速崛起的游牧帝國,另一個是不忘故土的文明王朝,一點火星就能點燃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兩個政權間的戰(zhàn)爭導火索。
宋理宗血氣方剛 ,正欲行恢復之計,聽到這么完美的計劃,當然主張出兵。在滅金的這一年三月、四月,理宗接連派員去洛陽祭掃北宋諸帝陵墓,同時暗中進行軍事偵察。位居首相的右丞相 兼樞密使鄭清之 也一改先前的主和姿態(tài),非常贊成出兵中原。
執(zhí)掌南宋大權二十余年的史彌遠 在1233年死去后,年輕的宋理宗 終于迎來了親政。他意圖有所作為,主導了一場“端平更化”,蕩除弊政,提拔了大批新人,趙范 、趙葵 兄弟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們極力主張趁蒙古北撤之機,出兵北伐,“撫定中原、堅守黃河、占據潼關 、收復三京”。三京是指原北宋的三個都城:東京開封府 、西京河南府 (即洛陽)和南京應天府(即商丘)。這條建議有著充分的歷史依據,因為金國就是靠著潼關—黃河防線與蒙古作戰(zhàn)了20多年,迫使蒙古人不得不借道南宋以轉攻金后方。同時,趙氏兄弟背后還有自己的小算盤:自己雖然辛辛苦苦地平定了李全之亂,卻在滅金的大場合上輸給了荊襄的史嵩之 。史嵩之是史彌遠 的侄子,想在朝廷上占據優(yōu)勢就必須在戰(zhàn)功上超過史黨。
雖然收復中原能帶來巨大的聲望和榮譽,但是朝中的大多數臣僚反對出師。參知政事 喬行簡當時帶病在家,聽說此事后立即抱病上書道:“今邊面遼闊,出師非止一途,陛下之將,足當一面者幾人?勇而斗者幾人?智而善謀者幾人?”“陛下之兵,能戰(zhàn)者幾萬?分道而趣京、洛者幾萬?留屯而守淮、襄者幾萬?”知官告院 張煜認為:“蒙古非金仇可比,當選將、練兵、儲財、積粟,自固吾圉”。剛返朝的名士真德秀則說:“移江、淮甲兵以守無用之空城,運江、淮金谷以治不耕之廢壤,富庶之效未期,根本之弊立見?!?/p>
在這樣一片反對聲中,下詔“求直言”、表示自己要從善如流的宋理宗,還是悍然決定出兵。他只派淮西制置司的六萬軍隊北伐,試圖以這六萬人去收復中原。要知道,原先即使是主戰(zhàn)派制定的作戰(zhàn)計劃,仍然表示要在收復潼關和黃河以南后,至少要用十五萬百戰(zhàn)精銳之師來專職防御,才能守住黃河防線。理宗 皇帝卻固執(zhí)地僅僅派遣淮西軍,一場并不成熟的軍事行動就此展開。
在外的戰(zhàn)區(qū)將帥幾乎全都反對出兵。趙范 的參謀官丘岳 就說:“方興之敵,新盟而退,氣盛鋒銳,寧肯捐所得以與人耶!”淮西總領吳潛認為:“河南取之雖易,守之則難,兵戎之資,所費何巨!民窮不堪,激而為變,今日之事,豈可輕議!”主持滅金之戰(zhàn)的史嵩之雖然有私心,但上書卻說得中肯,認為京湖連年饑謹,無力承擔這樣的進攻,而河南連年兵禍,要在當地獲得補給也不現實。并表示自己寧肯抗旨也不發(f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