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劉備逃命帶百姓的目的 有多少人被羅貫中騙了

2017-03-10 22:11:07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有人說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只是感激。而帶百姓逃亡患難見真義,才是諸葛亮死心塌地追隨劉備的根本原因。這件事指的就是赤壁之戰(zhàn)前,劉備在

有人說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只是感激。而帶百姓逃亡患難見真義,才是諸葛亮死心塌地追隨劉備的根本原因。這件事指的就是赤壁之戰(zhàn)前,劉備在隨時會被曹操追兵殲滅的情況下,堅持帶百姓一起逃亡日行十里。最終慘敗的事情。

但用現(xiàn)代人的眼光看來,攜民渡江絕非如演義所說的那般簡單。

一起看看網(wǎng)友是怎么分析的——

在《三國演義》里羅貫中為了塑造一個仁德之君的形象,極力包裝劉備,包括包裝他的殺人,不過他的這種包裝很多時候出現(xiàn)了反效果。第四十一回,曹軍進(jìn)兵樊城,劉備依孔明計決定撤退,但劉備卻又說:“奈百姓相隨許久,安忍棄之?”大戰(zhàn)在即,大規(guī)模的廝殺不可避免,一個真正愛民的統(tǒng)軍者,應(yīng)該考慮的是如何避免或減少戰(zhàn)火波及百姓,而不是說出“奈百姓相隨許久,安忍棄之?”的屁話!明白人都知道,讓百姓隨軍,將導(dǎo)致大量百姓死于亂兵之中。當(dāng)初,國民黨軍隊進(jìn)攻延安,以共產(chǎn)黨軍隊與百姓的魚水情深,毛澤東也沒有說出“奈百姓相隨許久,安忍棄之?”這樣的話。

難道劉備是愚蠢么?不,一個白手起家的篾匠能夠成為一個割據(jù)一方的君王,恐怕不會愚蠢。難道劉備真是愛民至極而一時糊涂么?不,愛民的話他就不會把百姓帶上戰(zhàn)場,就不會把百姓往死路上帶。

那是為什么?我想,可以從第三十八回諸葛亮于茅廬之中給劉備的那一席話中看出一些端倪,“將軍欲成霸業(yè),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quán)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劉備和其他對手相比,地盤、兵力都是弱勢,怎么辦?只有“占人和”,只有收買人心,這是他唯一能夠立竿見影的行動。

于是,讓百姓隨軍的毒計就自然而然地醞釀出來了,卻還冠冕堂皇地、一副悲天憫人地說是“安忍棄之”。雖然這有軍事上的風(fēng)險,但是劉備作為一個政治投機(jī)者,自然明白巨大的收益總是伴隨著風(fēng)險的。羅貫中為了繼續(xù)包裝劉備,便又抬出了“民意”,“兩縣之民,齊聲大呼曰:‘我等雖死,亦愿隨使君!’”亂世之下,百姓渴望的是安定,渴望的是一個棲身之所,而不是什么仁德--況且還是朝不保夕的仁德,怎么可能會主動去“享受”這顛沛流離之苦、“陶醉”于做“肉盾”的快感呢?所以,這兩縣之民的齊聲干嚎,與封建大臣們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一般,劉備和羅貫中都是要讓百姓生是劉備人,死是劉備鬼!因而,后面百姓就“即日號泣而行”,形成了“兩岸哭聲不絕”的場面。劉備自己也在隨后的表演中透露了一些實情,“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難,吾何生哉!”此話前半句倒是實話,后半句卻是裝佯。

劉備也知為了他不可告人的目的使百姓遭受顛沛流離是一場“大難”,但他卻沒有采取措施,因為他“安忍棄之”,只不過他“安忍”的是權(quán)力,而非百姓!劉備的一句“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難,吾何生哉!”足可以超越曹操 “寧教我負(fù)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fù)我”的境界了!因而,劉備投江也好,痛哭也罷,只是為了說明自己是仁德之君,以后都跟我混吧!至于那兩縣之民,劉備最后關(guān)頭終究還是“棄之”了,連妻子都棄之了,劉備卻沒有了“何生哉”的感嘆了,畢竟百姓的遭遇,那比得上“人心”??!

其實,很重要的一點是,在曹操進(jìn)攻劉備之前就有安民的打算,劉備逃亡后,城里的百姓絕不會受到傷害,但跟隨劉備逃亡,人馬擁擠,渡江困難,還會居無定所,會發(fā)生什么慘劇可想而知。如果劉備是仁義之人,怎么會讓百姓跟他逃亡呢?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