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與李鴻章發(fā)生過什么事
張之洞是晚清名稱,洋務派的代表人物,為教育業(yè)和重工業(yè)做出杰出的貢獻。李鴻章也是晚清重臣,洋務派的其中一號大boss。兩人同時入選晚清“四大名臣”。這兩人關系如何呢?期間又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呢?
張之洞與李鴻章照片
張之洞在政壇上的發(fā)跡要晚于李鴻章,兩人雖同為慈禧工作且重用,但是兩人在政見及思想上不一致,曾多有爭執(zhí),但是從兩人的私交來看兩人既不是同黨也不是政敵;但從兩人對興辦洋務這一層,這兩人是屬于同一戰(zhàn)線的。李鴻章是洋務派的領頭羊,張之洞是洋務殿軍。從外交方面來看,李鴻章是中法之戰(zhàn),中日甲午戰(zhàn)中主各,張之洞則主戰(zhàn)。
從各個角度收到的信息都是兩人關系不融洽,兩人可以算的上是死對頭。洋務運動前,張之洞負責守內陸,李鴻章主要海防。從朝廷的角度更偏向于李鴻章,到后期出面簽約都是李鴻章出面的。后來洋務運動上,張之洞負責重工業(yè),李鴻章負責北洋艦隊。兩人功勞不相上下,地位不相上下,但是李鴻章更深得朝廷的心。
但是張之洞有著一顆包容之心,張之洞先前任兩廣總督,后來被調為湖廣總督,這個兩廣總督之職就由李瀚章接替(李鴻章的哥哥)。在交接工作的時候,發(fā)現(xiàn)省庫有著200多萬兩的盈余銀子,而張之洞則慷慨的讓李瀚章用,這讓他很是意外,此后不論是他還是他的弟弟李鴻章都對張之洞有所改觀,李瀚章還幫助張之洞度過了一次彈劾。
張之洞墓在什么地方
張之洞墓的地址在雙廟村北約500米處。說起張之洞墓可謂是一波三折,經過四次葬禮終于入土為安,張之洞死后可謂是“死不瞑目”。文化大革命時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其尸體也被拖出棺材外曝尸荒野數(shù)日。
張之洞墓全景
1909年,張之洞去世,耗時一年多的準備將其安葬在張氏祖墳中(河北南皮縣雙廟村),張氏祖墳占地上千畝,共葬著48支墳塋,張家聲望頗高,先后為官人數(shù)有數(shù)十人之多,這種名門望族的大家族其祖墳也是非常氣派的。
張之洞墓是一個合葬墓,與其一起合葬還有他的三位夫人,這三位夫人去世的比較早。張之洞墓位于墓園的東北角,占地面積達百畝。張之洞墓封土高達3米,底部寬達7米,遠遠望去整個墳丘就如一座土山,墓前立著四通大墓碑(一通是紀念碑,兩通是神道碑,勝于一通遺愛碑)。張之洞墓與他的父親墓,堂兄墓是連在一起的,四周松墻,里面是郁郁蔥蔥的柳樹,遮天蔽日。張之洞墓受到后人的保護,一直沒有被盜墓賊所破壞。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張之洞墓被列為搗毀對象,那天,一群紅衛(wèi)兵和造反派來到張之墓前,砸毀了墓碑,砸開了棺材,將張之洞的遺體拖出棺材之外,在其墓地發(fā)現(xiàn)的陪葬物品均被縣財政局收走,其尸體則被任其堆在野外數(shù)日,風吹雨打。
后來這段時期過去,又開始重找張之洞遺體,幫其建公園,建紀念館但是都因為資金原因擱置,直到2007年才正式著手尋找張之洞的遺體并為其主持了安葬儀式,就葬在張之洞墓的原墓地址上。
張之洞最忠實的幕僚是誰
趙鳳昌曾是張之洞的首席幕僚,趙鳳昌于1856年出生,常州武進人,于1938年去世,享年82歲。趙鳳昌是清朝末年一位活躍的政治分子,是立憲派的典型代表人物。其早年時期,因擔任張之洞幕僚而聲名遠播,后在辛亥革命時期,在《蘇報》等案件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趙鳳昌是一位傳奇式的人物,曾與政商教育等各界的高層人員接觸,合輯《趙鳳昌札記》,而這本作品成為了后人研究民國史的重要資料。
張之洞幕僚趙鳳昌舊照
趙鳳昌任幕僚期間,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戲語:湖廣總督張之洞,一品夫人趙鳳昌。這雖然是一句戲語,但是足以看出趙鳳昌對張之洞的重要性,對湖北新政的重要性。但是畢竟政壇黑暗,政敵多次攻訐,張之洞無奈最終只能罷黜趙鳳昌,自此以后趙鳳昌也就脫離了官府,退出了政壇。退出后的趙鳳昌帶著張氏的關系雖是布衣但是卻一直活躍在滬上,其所居住的地方成為了一個關鍵的地方,不僅收集情報及內外信息,更是一個中轉站,派往海外留學者的辦事處。趙鳳昌本人則憑借其能力建立了廣泛的中外人脈,其影響也越來越壯大,最后其在戊戌變法,東南互保等案中,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
除了趙鳳昌,清末怪杰章鴻銘也是張之洞的幕僚之一。吳殿英也是張之洞的教育幕僚,張之洞最終能有這么大的成就,與其身邊的能人將士是分不開的,張之洞識人知人用人,最終才能成就一方霸業(yè)。
張之洞三不爭是什么意思
張之洞三不爭出現(xiàn)在張之洞的遺囑中,原句是這樣的:一不與俗人爭利;二不與文士爭名;三不與無謂爭閑氣。張之洞用這三不爭鞭策著自己也教育著后人,從這里也足以看出張之洞的人格魅力與其個人的素質修養(yǎng),張之洞也憑借著這三不爭聚斂人才,專心做事,最終成就一番大事業(yè)。
張之洞三不爭是對人性的透徹分析,很多人為了名為了利為了一口氣處處與人計較,這種小利都要計較,更別說是大利了。有容乃大,世間不乏見利忘義者,這是世間的俗人。文人騷客可以視金錢如糞土,但是他們卻對于面子不能割舍,對于自己的才氣名氣非常在意。如果不尊重那么就會惹惱他。無謂的人呢則自己找上門與人爭論,只為一口閑氣。上面這三類人分別是俗人,文士和無謂之人。
這三類人各有其弱點,要想和這三類人相處好就要不與他們相爭,這樣人生就會暢快很多,也少了很多的打擾,省卻了許多煩惱,沒有這些無所謂的事情的打擾就能集中精力做更多的事情。但是能做到這樣的人是少之又少,要想避開這些煩惱,也是很困難的。
從張之洞三不爭可以看出張之洞的度量與處事風格,三不爭讓張之洞能有更多的精力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從而成就大事。這三不爭也給予后人很多學習的意義,從張之洞的做事中學習,從三不爭中學習,這也是名人帶給我們的教育意義。
張之洞博物館在哪里
張之洞博物館坐落在漢陽鐵廠之上,是在其舊址上樹立建造的一所博物館,所以又稱之為張之洞與漢陽鐵廠博物館。張之洞博物館位于武漢漢陽月湖堤畔,占地面積達700平方米,是一所仿歐式的二層建筑物。
張之洞博物館外觀
張之洞是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曾大力發(fā)展重工業(yè),為中國近代工業(yè)發(fā)展做出了杰出貢獻。張之洞博物館是由武鋼漢陽鋼廠創(chuàng)辦的,以弘揚中國的優(yōu)秀歷史文化,這個博物館是一個主題館,其主題就是張之洞與漢陽造。2005年起,張之洞博物館被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后人學習的絕佳地方。
說起張之洞不得不提起漢陽鐵廠,說起漢陽鐵廠不得不提起張之洞,這兩人就是這樣相輔相成,在清末年間,張之洞任職湖廣總督,在他的提議下創(chuàng)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鋼鐵聯(lián)合企業(yè),就是現(xiàn)在的漢陽鐵廠。漢陽鐵廠是中國鋼鐵工業(yè)的搖籃與母體,因而被視為中國覺醒的見證人。
張之洞博物館中收藏著大量的珍貴照片與珍貴實物,更有張之洞個人遺物展出,其中還展示了一段鋼軌,這段鋼軌長二米,造于民國三年,現(xiàn)今保存完好,實為一個珍品。不僅如此,還有漢陽鐵廠早期生產的槽鋼,元鋼,角鋼,磚瓦等各種產品。
在張之洞博物館展出的實物均是存世量很少的珍藏品,不僅有漢陽鐵廠的產物,更有張之洞的個人作品,如其書法作品,編纂的《江漢炳靈集》等,這對研究張之洞及漢陽鐵廠有著很高的研究價值。
張之洞博物館通過實物,照片,圖像等多種方式全面還原了一個張之洞。
張之洞書法寫得如何
張之洞字孝達,清朝時期人物,晚清名稱,洋務運動典型代表人物。張之洞對洋務派和早期的教育起著很大重大的作用。在教育方面,張之洞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并創(chuàng)辦了多個學校,如自強學堂,湖北務農學堂等多個學堂,并創(chuàng)辦了中國首個幼兒園。張之洞對于整個民族工業(yè)發(fā)展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是近現(xiàn)代重工業(yè)的創(chuàng)始人。
張之洞書法
張之洞不僅在其功績上赫赫有名,其在書法界也是深負盛名。張之洞書法特色主要以筆力遒勁,俊邁豪放為主要特色,看其作品字體自然豐潤,跌宕有致,實為大師之作。張之洞書法的秘訣就在于8個字:結體求豐,用筆求潤。
張之洞個人不喜歡六朝書法,六朝書法在其看來 認為不諳筆勢結字,而隸楷雜糅。張之洞書法是學自蘇東坡,所以其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善于用側鋒。
人們在欣賞張之洞書法的時候也能從書法中體會到張之洞的為人處事風格,張之洞做人做事就如其筆法一樣剛硬但是卻也圓潤,俊邁豪放,所以人們常說書法活著作品能看出一個人的性格特點,這是一點也沒有錯的。
張之洞將人格魅力揉合到了他的書法作品中,所以其書法才越發(fā)的蒼勁有力,這也是張之洞的魅力所在。張之洞在藝術方面的成就是很高的,這與他小時候的教育有著很大的關聯(lián),他的所有成就都是通過其一步步努力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