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為何會罵張儀 在歷史上張儀是個什么樣的人
關(guān)于張儀的評價,歷史上很多人都對張儀和他所代表的縱橫家做出了肯定的評價。景春曾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翱v橫家們的嬉笑怒罵時刻都牽動著幾個國家的神經(jīng),而李斯的評價直接道出了張儀對秦國的貢獻:”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jù)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由此可見,張儀超凡的辯才。
張儀,生年不詳,卒于秦武王元年,一說秦武王二年。魏國貴族后裔,學縱橫捭闔之術(shù),主要活動應在蘇秦之前,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謀略家。戰(zhàn)國時,列國林立,諸侯間相互爭奪就是為了能夠在中原大地上,爭奪得一份生存下去的希望。各諸侯國在外交和軍事上,紛紛采取”合縱連橫“的策略,以此達到擴張的目的,張儀這人就順勢而生。
公元前329年,張儀到秦國找份穩(wěn)定的工作,因為出色的口才而成為秦國的座上客,為秦王籌劃謀略攻伐之事。張儀在拜相以后,積極為秦王奔走效勞,建言獻計,采用連橫術(shù)迫使韓、魏太子來秦朝拜,并與公子華奪取了魏國,成功開啟了他的政治生涯。說到和屈原的相遇,還是挺富有戲劇性的。
眾所周知,屈原是我們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離騷》、《天問》、《九歌》等都是他的代表作,當然我們最容易聯(lián)想到屈原的就是端午節(jié),以身殉國的屈原為國沉汨羅江,其慷慨和悲壯引得世人的懷念。屈原憂國憂民一身充滿了文學的憂郁氣質(zhì),而張儀則慷慨激昂,一副頂天立地男子漢的模樣,這樣兩個人相遇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
當年屈原帶著楚國的旨意到齊國去與齊結(jié)盟,本來屈原跟齊王聊得挺好的,齊國也答應了和楚國結(jié)盟,沒想到楚王卻派了一個勇士宋遺到齊國將齊王大罵一頓,齊王一生氣,不僅撕毀了合作條約還把屈原給扣押了。屈原出使齊國前腳一走,張儀后腳就來到了楚國,破壞楚齊結(jié)盟。楚王聽信張儀:”愿以商於之地六百里與楚結(jié)盟“,而改變了原來的想法,殊不知在當時的社會哪有什么信任、道德可講。
第二次相遇,也是屈原出使齊國,商量齊楚結(jié)盟的事情,屈原在前方費盡口舌游說齊王,而張儀又來陰的,張儀不顧楚懷王要殺他的情況下前往楚國,在靳尚等人的斡旋下,張儀不僅免于一死,還成功勸說楚王背棄與五國的締約,幸虧屈原從齊國回來后點醒了楚王,要不齊楚聯(lián)盟又得以失敗告終。
屈原遭遇張儀本來就是一場較量,一場關(guān)于時間、權(quán)術(shù)的比賽。屈原會罵張儀,是因為張儀喜歡不顧一切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張儀欺騙楚懷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但是屈原在面對這樣一個狡猾的張儀時卻無能為力,因為張儀的欺瞞和楚懷王的昏庸,屈原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深愛的國家淪陷,為此而痛心疾首。張儀,沒有屈原的心理包袱,他有能力卻沒有道義。因此,世上都知道屈原是個偉大的愛國詩人,知道張儀是個能干出色的謀士,二人的不同之處是,張儀永遠不可能得到民眾像屈原那樣的懷念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