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的思想形態(tài) 察舉制度確保了人才的選拔
綜合性思想與天下帝國彼此呼應
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是思想極為活潑的時代。到戰(zhàn)國晚期,各家思想彼此影響,來自各個地區(qū)的地方色彩,也因為彼此影響而逐漸融合。例如,本來在中原發(fā)展的儒家和南方楚地發(fā)展的道家,在彼此對話過程中,都有所修整。法家本來就不是學派,而是若干討論管理學的人物,將他們的意見,整理成為理論。戰(zhàn)國時代,各國經(jīng)過一些不同的改革,在彼此學習的過程中,這些經(jīng)驗成為帝國管理制度的理論基礎。儒家和道家,對這些法家的理論,也有相當?shù)挠绊憽G厥蓟试诟魈幜⒈?,其中表彰的禮法和倫理以及推崇的國家秩序,其實和荀子的理論相當?shù)亟咏?。秦始皇的主要助手李斯,和李斯的同學韓非,都是荀子學派的人物。漢代實行的治術,繼承秦代精神,乃是儒表法里。至于道家的哲學,雖然表面上和統(tǒng)治無關,但道家的道術,也是一種手段?!妒酚洝穼㈨n非與老子同傳,也不是沒有道理。
從戰(zhàn)國晚期開始,各種思想,因為彼此錯綜復雜的關系,有人開始作綜合的工作。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的文字,從此中國的文化,有了一個全國共同使用的載具,戰(zhàn)國時代已經(jīng)呈現(xiàn)的思想交流,遂有更多大發(fā)展。呂不韋的門客合編了《呂氏春秋》,就是一個大百科全書體。漢代的《淮南子》,則是以道家思想作為基礎的綜合著作。這些著作,都涵蓋全部知識,從宇宙論、知識論,到政治哲學,無所不包。這個氣魄,確實和天下帝國的格局相稱。漢代董仲舒的著作,以天人感應為主題,將人類的知識和宇宙的結構,結合成為一個巨大的知識系統(tǒng)。許多儒家著作的文章,結集為《禮記》,其中內(nèi)容也無所不包。西漢初年,大亂以后,朝代初建,與民休息,道家哲學成為無為而治的基礎。漢武帝以后,政治趨向于上下貫注、無所不包的大格局。儒家的今文學派,上承孔子濟世的使命感,發(fā)展的方向是發(fā)揮內(nèi)圣外王的“外王”部分。董仲舒建議政府獨尊儒家,也是為了要經(jīng)過儒家的理論,為天下建立一個理想世界?!抖Y記》的“王制”和“禮運大同”一章,所標榜的都是一個理想的天下帝國。董仲舒的學生們,甚至于建議漢代的皇帝讓出帝位,由賢者接替。西漢末年王莽奪取政權,其所持理由,也是為了實現(xiàn)儒家理想。凡此綜合性的思想,大開大合,與天下帝國的結構,彼此呼應。
組織人才流轉的龐大網(wǎng)絡
董仲舒曾經(jīng)應漢武帝之召,回答武帝的問題,提出所謂“天人三對”。除了關于天人關系的宇宙論觀念以外,他最有影響的建議,卻是有關人才的選拔。漢代本來就有邀集天下人才的機制。在漢初,朝廷不定期地要求高級官員推薦人才;有才之人,也可以自動向政府報名。朝廷也不時讓這些人才提出他們的建議,或者朝廷命題,要求他們答復。董仲舒的對策,就是回答朝廷提出的三個大問題?!安炫e”制度,在武帝以后,成為羅致人才的制度。內(nèi)外高級官員都可以推薦天下人才,在不同的名義下,例如孝廉、方正、孝悌、力田或者列舉其特長,例如“能使異域”等。察舉終于制度化,由各地方定期推薦人才進京,在上述各種名義之下,經(jīng)過考試,擔任仕郎、郎中等類,留在郎署候命。那些地方推薦的人才,通常是地方官署的職員,經(jīng)過上司考核,以為值得推薦;就由這些職員,以遞送地方工作報告的名義進京,同時,他們就留京作為地方推薦的人才。
在郎署待命的郎吏,等于是在京學習。他們以種種名義,在朝廷擔任助理工作,甚至于執(zhí)戟廊下,侍衛(wèi)朝廷。他們也會被派遣,在官署中服務,或者擔任高級官員的助手,隨時聽待差遣。過了一段時候,有一批郎署的待用人員,可能被任命在首都服務或者奉派到外地。漢樂府有一段形容漢代公務員的宦途過程:“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有人以為,“二十朝大夫”未免年紀太輕。其實,此處的“朝”不是中央的“朝”,漢代的地方政府,當?shù)厝硕伎梢苑Q為“本朝”,“朝大夫”只是在本地擔任公務員而已?;職v中最重要的一段,卻是“三十侍中郎”,從這個階段以后,被察舉的候選官員,才真正進入了中央文官組織。西漢的高級官員之中,四十歲做到二千石者,不為罕見。很多人在五十歲以前,就做到丞相或者相對于今天的部委首長
察舉制度網(wǎng)羅天下人才,納入統(tǒng)治機制,他們帶來了各地的訊息,使朝廷決策時,經(jīng)過這些人了解全國各地的情形和需求。如果他們奉命擔任外職,以漢代回避本籍的制度,他們必定在本籍以外工作??墒窃诘胤绞组L的四周圍,從地方人才中征選的輔助人員卻都是本地人。一個地方政府,既有外來人作為首長,又有當?shù)厝俗鳛檩o助,彼此平衡。中央和地方之間,可有適當?shù)臏贤?,又不至于發(fā)生當?shù)厝嗽诒炯盏钠?。定期察舉,等于將全國人才不斷地周轉,不使任何地方獨占權力,也使全國的信息如此隨人才流轉,全國的政策,不至于有地方性的偏差。以農(nóng)村為基礎的市場經(jīng)濟,將全國組織為龐大的經(jīng)濟網(wǎng)絡,地區(qū)之間自然有物資的流轉。察舉制度,則是將人才的流轉也組織為龐大的網(wǎng)絡,將人力資源和訊息經(jīng)過流轉匯聚中央。這兩個網(wǎng)絡,彼此相輔相成,幅員廣大的帝國,因此可以凝聚為整體。
從秦代到西漢的發(fā)展,經(jīng)過二百年的演變,春秋戰(zhàn)國的列國制度,終于轉化為堅實的皇朝,以文官制度和市場經(jīng)濟兩個大網(wǎng),融合廣大的中國為一體。再加上獨尊儒術以后,儒家的意識形態(tài)成為士大夫持有的價值觀念。儒家,尤其今文學派,主張選賢與能,為社會服務。他們也主張,天子承受天命,是為天下百姓,不是一姓一家,永遠統(tǒng)治。這一套意識形態(tài),使文官系統(tǒng)與皇權保持一個既合作又彼此制衡的關系。當然,文官之中,大多數(shù)會為皇權服務,可是也有不少人,不論在朝還是在野,都可能以他們的意識形態(tài)約束皇權。中國的這種制衡個例,在世界各地的古代帝國之中是相當特殊的。西漢的文化精英和統(tǒng)治階層之間,具有如此微妙的關系,既可能有一時的沖突,也可以造成長程的穩(wěn)定。社會精英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在西漢以后,常常是龐大帝國能夠維持不散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