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知識 從乾隆御璽看御璽的歷史和文化內(nèi)涵
御璽,可以說是文物中最為特殊的一類。只有它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是皇帝親自使用過的。因此在它所呈現(xiàn)的歷史事件面前,材質(zhì)、藝術(shù)性這些平日衡量文物價值的關(guān)鍵因素已退居次位。
太上皇與“太上皇璽”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85歲的乾隆皇帝召集皇子皇孫、王公大臣,宣布立皇十五子嘉親王顒琰為皇太子,以明年為嗣皇帝嘉慶元年,屆期歸政。
第二年新正,乾隆親自舉行授受大典,并下詔:“……皇太子于丙辰正月上日即皇位。朕親御太和殿,躬授寶璽,可稱朕為太上皇?!?/p>
就在宣布傳位顒琰的同時,乾隆也為即將來到的太上皇生活進(jìn)行積極準(zhǔn)備,九月二十八日他又傳下諭旨:“朕歸政后,應(yīng)用喜字第一號玉寶,刻太上皇之寶,即將御制《十全老人之寶說》篆刻作為太上皇帝冊,用彰熙朝盛瑞?!?/p>
乾隆御寶“太上皇帝之寶”
用喜字第一號玉寶刻制的這方“太上皇帝之寶”22.5厘米見方,為清代最大的皇帝御寶,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所謂“太上”者,無上也,為極尊之稱?!盎省闭?,得大于帝也,也就是說:太上皇是德高于皇帝的至高無上之人。
在中國歷史上,“太上皇”最早出現(xiàn)在秦代。據(jù)司馬遷《史記》記載,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自稱始皇帝后追封他的父親秦莊襄王為太上皇,這也是唯一的死后被追尊為太上皇的例子。
“太上皇帝之寶”
事實上,太上皇并不是中國傳統(tǒng)政治中所固有的制度,所以他的出現(xiàn)通常伴隨著重大的歷史事件。歷史上的太上皇們因授受之際的情況不同而境遇各異,但多數(shù)是受形式所迫勉強(qiáng)讓位。
通觀中國歷史,名副其實既有尊位又有權(quán)勢的太上皇,恐非清代的乾隆皇帝莫屬。對于乾隆而言,傳位于嘉慶讓自己成為太上皇帝,是他自己主動完成的行為,這也就成為他人生中的一個重要時刻。
據(jù)北京故宮所藏的《乾隆寶藪》(乾隆御璽印譜)一書記載,在乾隆皇帝授意下,此后內(nèi)府工匠用不同材質(zhì)制作了大小各異的太上皇帝御寶20余方。
其中有一方“太上皇璽”倒是極具特色,這方璽使用溫潤純凈的白玉刻制,整體呈圓柱狀,上部做出土紅色沁,顯得古樸凝重。這是乾隆“太上皇璽”中唯一枚圓形印面的。
“太上皇璽”
此璽“太上皇璽”印面以篆體陽雕“太上皇帝”四字,看得出,“太上皇帝”四字是有意識的被刻制成“十”字形的布局。
這種布局始自于他的“信天主人”璽,此后每遇重大事件,往往仿此而作一、二方,如“古稀天子”、“五福五代”、“天恩八旬”等,從而形成了一個系列。此方“太上皇帝”圓璽便是此系列中的最后一方。
在這枚圓璽的璽壁上,通體陰刻《自題太上皇帝之寶》御制詩,詩云:“由古來云太上皇,徽稱懿號謂非當(dāng)。即斯六袟慶猶幸,加以雙文愧莫逞。自問生平奚立德,永言繩繼祝丕昌。窗明幾凈西銘讀,恰合隨時愛景光?!?/p>
這是乾隆成為太上皇一個月后,專門為剛制作好的“太上皇帝”璽而作的,尤其是詩的最后兩句,表露出此時乾隆帝的所思所想。
在窗明幾凈的書房內(nèi),展卷研讀宋代大儒家張載的哲學(xué)著作《西銘》,發(fā)萬物一體之微,體乾坤大道之義,默會前賢,忘記憂愁,這恐怕也是乾隆帝理想中太上皇生活。
而在此詩的自注中,乾隆也特別提到他成為太上皇后,摒棄了例行的加上尊號的繁文縟節(jié),只是“命篆太上皇帝之寶”作為自己這一重要人生轉(zhuǎn)折的紀(jì)念。
作為乾隆帝太上皇時期的重要寶璽之一,此方圓璽經(jīng)常鈐印于內(nèi)府收藏的書畫之上,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唐代韓滉的《五牛圖》、晉代王獻(xiàn)之的《中秋帖》,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代唐寅的《品茶圖》軸等都鈐印有此璽。
另外,在一些宮藏古器物之上也能見到,如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新石器時代至夏代的玉圭上。
2007年,這方“太上皇帝”圓璽出現(xiàn)在蘇富比拍賣會上,并以4625萬港元的高價,被一位中國買家拍得。這個價格在當(dāng)年創(chuàng)下了中國御璽單枚拍賣的世界最高紀(jì)錄。
歷朝寶璽制度
璽者,印也,是皇帝的印章,只有皇帝的印才能稱為璽,或?qū)毉t。皇帝的印章也有公章、私章之分,寶璽屬于公章,凡是皇帝代表國家發(fā)布各種詔書及文告時,皆鈐蓋寶璽。
中國的“寶璽”始自秦始皇嬴政。據(jù)文獻(xiàn)記載,秦設(shè)立制度:皇帝印獨稱璽,設(shè)六璽,皆方寸,印文用小篆、以紐、綬排定等級。之后“百代皆行秦政事”,此后歷朝歷代,或是傳承或是重刻,直至清亡都是如此。
秦始皇創(chuàng)立的寶璽制度被漢高祖劉邦全部繼承下來,形成了后來所謂的“秦漢八璽制”,這一制度也貫穿了整個魏、晉、南北朝和隋,他們不僅繼承了秦漢的八璽制,而且連規(guī)格、名稱、紐式、文字都基本不差。
到唐朝武則天稱帝時,則獨出心裁地增加了一方“皇天景命有德者昌”神璽,而將八璽制改為九璽制,同時又將“璽”改為“寶”,從此以后各朝都稱之為“寶”。
北宋時增至十二寶,南宋則是十七寶,明朝猛增至二十四寶,清朝除交泰殿二十五寶日常使用外,還供奉著“盛京十寶”。
寶璽在數(shù)量上隨著朝代的更替不斷增多,體積也不斷加大。秦漢時,方一寸二到四寸不等;唐朝,方二寸到四寸不等;到明、清時則增加到方二寸九到五寸九不等。
較大者有宋朝“寶命寶”,印面竟有九寸見方,而明朝建文帝的“凝命神寶”印面達(dá)到一尺六寸九分見方,可謂是碩大無比。數(shù)量及體積的變化,可以看出皇權(quán)在封建體制發(fā)展過程中不斷細(xì)化。
另外,歷代寶璽的材質(zhì)都是以玉料為主,且多是和田玉,僅有幾方是金質(zhì)和檀木。這與中國人自古以來將玉比“信”的思想有著直接關(guān)系。
紐式則清一色的為龍紐,只是龍的形態(tài)按朝代各有不同,從秦漢的螭獸(小龍)紐,到以后的螭虎紐,而螭龍紐的叫法是唐太宗因避祖父李虎諱而改稱,宋朝以后則干脆稱做龍紐了。
丟失的寶藏
其實在乾隆以前,御寶一般沒有規(guī)定確切的數(shù)目。乾隆初年,可稱為國家御寶之印璽已達(dá)二十九種三十九方之多,且因有關(guān)文獻(xiàn)的記載失實,用途不明,認(rèn)識錯誤甚多,造成混亂狀況。
針對這種情況,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對前代皇帝御寶重新考證排次,將其總數(shù)定為二十五方,并詳細(xì)規(guī)定了各自的使用范圍。被重新排定后的二十五寶各有所用,集合在一起,代表了皇帝行使國家最高權(quán)力的各個方面,它們被存放在故宮內(nèi)的交泰殿內(nèi),而對于帶有前任明顯個人特征和風(fēng)格的御璽則會被收存起來存放在景山的壽皇殿。
由于交泰殿位于故宮之內(nèi),因此免遭洗劫,而壽皇殿則沒有那么幸運。
2001年9月法國巴黎寶藍(lán)-福爾拍賣公司(Poulain & Le Fur)舉行的一場中國藝術(shù)品拍賣,拍品中包括一套《清康熙佩文齋御用十二組璽》。其中刻于康熙六十年的“戒之在得”印,更具有特殊意義。據(jù)《秘殿珠林》卷一《圣祖仁皇帝書心經(jīng)冊》著錄和乾隆《高宗御制文二集》卷十三記載,康熙五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命大臣采擇經(jīng)語刻小璽。備六十年時用,康熙六十年五月刻成后,康熙即隨身攜帶,駐避暑山莊時,乾隆亦以此小璽受恩,以后乾隆順利繼位,當(dāng)與此有關(guān)。可見此印雖小,作用卻非尋常。
2002年北京華辰拍賣推出清康熙壽山石夔龍鈕御寶“戒之在得”和“七旬清健”兩方印章。這對印章是清代康熙帝晚年的御用印。這兩方印文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康熙寶藪》中均有著錄,亦是清朝末年流失海外的重要帝王御璽。
2004年4月25日香港蘇富比從海外征集到一枚乾隆皇帝的御用印璽,圓雕異獸鈕,陰文篆書“契理在寸心”五字。印文“契理在寸心”源于皇帝本人的御制詩文:“盤古實有三,中盤為最幽。我曾坐松下,幾度沿溪流。契理在寸心,曠觀足千秋。長哮萬壑空,彷佛晤田疇?!睂⑵渲械摹捌趵碓诖缧摹币痪鋯为氄隹坛蓪毉t,自我炫耀自我陶醉的意味十分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