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珪政治上的貢獻有哪些 拓跋珪為政舉措有哪些
拓跋珪(公元371年8月4日—公元409年11月6日),又名拓跋開、拓跋什翼圭、拓跋翼圭,字涉珪 ,鮮卑族,北魏開國皇帝。
公元376年,拓跋珪被其母親賀蘭氏攜走出逃。
公元385年,15歲的拓跋珪趁亂重興代國,在盛樂即位為王。又在次年即公元386年定國號“魏”,是為北魏,改元“登國”,
公元398年,他將國都從盛樂遷到大同,并自稱皇帝。他即位初年,積極擴張疆土,勵精圖治,將鮮卑政權(quán)推進封建社會。晚年則好酒色,剛愎自用,不團結(jié)兄弟,導(dǎo)致在公元409年的宮廷政變中遇刺身亡,終年僅三十九歲,在位二十四年。
其子拓跋嗣登位后,于公元410年(永興二年)謚拓跋珪為宣武皇帝,廟號烈祖,公元420年(泰常五年)才改謚為道武皇帝,公元491年(太和十五年)改廟號為太祖。
拓跋珪為政舉措
公元396年,拓跋珪乘后燕武成帝慕容垂去世,進兵中原,占據(jù)了今山西、河北之地。為了便于控制,拓跋珪下決心遷都平城,徙民耕田,經(jīng)營平城,使平城周圍有了大片的沃土。然后,拓跋珪遷都平城,即帝位。他因傾慕漢文化,遂仿長安、洛陽等中原名城的規(guī)制,營修宮室,建立宗廟,設(shè)有社稷,又命人標明道里,平定權(quán)衡,審計度量,不久又仿漢制,完善職官制度。為加強封建化,扣球聽從崔宏的建議,下令強制解散血緣關(guān)系的各部落組織,重新按居住地組織編制,成為國家的編戶。
公元399年,拓跋珪又始置五經(jīng)博士,增加國子太學(xué)生員共三千人,并命郡縣大索書籍,匯集平城。
公元404年,拓跋珪又設(shè)王、公、侯、伯四等爵,并置散官五等,品級自第五到第九。后又命宗室置宗師,八國置大師小師,州郡也置師,以辯宗黨,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