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文史百科 > 正文

古代權(quán)臣們的兩難抉擇——篡位還是滅族

2017-01-06 10:40:55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說到權(quán)臣,首先會想到曹操。羅貫中一部《三國演義》,不僅使短短幾十年的三國歷史膾炙人口,更使曹孟德蒙上千載罵名,以“白臉奸臣”的形象

說到權(quán)臣,首先會想到曹操。羅貫中一部《三國演義》,不僅使短短幾十年的三國歷史膾炙人口,更使曹孟德蒙上千載罵名,以“白臉奸臣”的形象遺之后世。少年時讀《三國演義》,也真為漢獻帝的懦弱而嘆息,憤恨曹操的奸詐兇狠。而后讀正史,看到史家直筆曹孟德殺了董承之后,又要漢獻帝把董承的女兒董貴人交出殺掉。當時董貴人已懷孕,獻帝“累為請”,哀求多次,仍舊母子受刑而死。當時的伏皇后驚懼異常,給她父親伏完寫信,講述曹操的殘逼之狀,讓其父想辦法殺曹操。沒料想伏完是個草包,一直“不敢發(fā)”,當然很快就事泄,伏完就真的“完”了?!顿Y治通鑒》這段描寫最精彩:

(曹)操大怒,使御史大夫郗慮持節(jié)策收皇后璽綬,以尚書令華歆為副,勒兵入宮,收(皇)后。(皇)后閉戶,藏壁中。歆壞戶發(fā)壁,就牽(皇)后出。時帝在外殿,引慮于坐,(皇)后被發(fā),徒跣,行泣,過訣曰:“不能復(fù)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時!”顧謂慮曰:“郗公,天下事寧有是邪!”遂將(皇)后下暴室,以幽死。所生二皇子,皆鴆殺之,兄弟及宗族死者百余人。

中國良史的作者都是高明的文學(xué)家。堂堂一國之母,披散頭發(fā),光著雙腳,一步一泣,梨花帶雨,哀問自己名義上為帝國元首的丈夫:“不能救我一命嗎?”而皇帝已經(jīng)萬念俱灰,不置可否,只說句“我也不知能活到什么時候”,千般無奈,萬種委屈,皆在一言之中。最令人鼻酸之處,獻帝對同坐的郗慮(臣子奉另一臣子之命竟當皇帝面捕誅帝后而安坐)而感嘆的那句話:“郗公,天下竟有這種事!”

自漢以降,“這種事”屢屢發(fā)生,史不絕筆。成年以后,能靜心讀史書,觀二十四史,權(quán)臣逼帝,改朝換代,殺戮無遺,才知道曹操誅殺那么幾個人實在是小兒科。如果當時他自己不動手,下場肯定如其后的子侄輩曹爽等人會被人一窩“燴”掉,嬰兒不免。究讀歷史,能發(fā)慨嘆,曹孟德父子英雄,不僅武功蓋世,平定北中國,而且文采華章,曹丕、曹植,龍子騰躍。即使曹魏王朝傳至最后的高貴鄉(xiāng)公曹髦,不僅眉目如畫,文采卓群,更能以善畫丹青之手親執(zhí)兵刃,在喊出“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矣”的同時,二十歲的年輕人駕戰(zhàn)車直沖司馬府。雖然最終身為戈穿,殞于車下,其英烈之風(fēng),仍不減曹家風(fēng)采!對于曹操,連崇尚儒家正統(tǒng)的司馬光都心悅誠服地承認:“(曹操)知人善察,難眩以偽。識拔奇才,不拘微賤……與敵對陣,意思安閑,乃至決機乘勝,氣勢盈溢。用法峻急,有犯必戮。雅性節(jié)儉,不好華麗。故能芟夷群雄,幾平海內(nèi)。”

在東漢末年賊兵四起,生靈涂炭之際,曹操討董卓,破黃巾,征袁紹,戮呂布,服張繡,梟袁譚,敗劉備,滅劉表,走馬超,又遠伐塞北,烏丸三種,鮮卑丁零,無不望風(fēng)降服,致使戎狄屈膝,確實為一代豪杰!而在其有生之年,“沒身不敢廢漢而自立”,猶畏名義而自我抑制。至于他的子孫謀國,也是天道酬之,比起王莽之流以外戚竊國,不知要勝出幾萬倍。

曹操權(quán)臣出身,漸有天下。而后曹氏家國,又為權(quán)臣司馬氏所有。依理觀之,很有佛家因果報應(yīng)的意味。羅貫中就幸災(zāi)樂禍地做打油詩一首:“昔日曹瞞相漢時,欺他寡婦與孤兒。誰料四十余年后,寡婦孤兒亦被欺!”

自古以來,王朝更迭只有兩種名義:禪讓和征誅。權(quán)臣們奪國畏懼“篡弒”之惡,常借“禪讓”的名義。曹丕導(dǎo)演的“假禪讓”例子一開,晉、宋、齊、梁、北齊、后周、陳、隋、唐等等,無不借此名義。不過,曹魏,司馬晉,包括東晉的桓玄廢安帝,對前代帝君都沒有加以殺戮。漢獻帝,曹魏末帝曹奐,包括被虜?shù)氖駶h劉禪,孫吳的孫皓,都得以善終。自南朝宋劉裕篡位,這位寒人出身的老頭子開始殺舊朝皇帝,再到沈約勸蕭衍不可“慕虛名”而“受實禍”,南朝北朝相蹈此習(xí),末代的少年皇帝及鳳子龍孫們下場極慘,無一善終。

厚厚一部二十四史,權(quán)臣歷歷:秦朝李斯、趙高,西漢霍光、梁冀,曹魏司馬氏,西晉司馬倫,東晉桓溫,東魏高歡,西魏宇文泰,南朝宋劉裕,齊蕭道成,梁蕭衍,陳朝陳霸先,北周楊堅,唐朱溫,后周趙匡胤,北宋高俅、蔡京,南宋秦檜、賈似道,元朝阿合馬、脫脫……朱元璋建立明朝,削弱宰相職權(quán),最終閹堅弄權(quán),宦官大成氣候,一個魏忠賢就已經(jīng)“九千歲”了,種下亡國之禍。

有明一代,權(quán)臣只有張居正一人而已。清朝權(quán)臣差點當皇帝的只有攝政王多爾袞,后來的曾國藩、李鴻章小心翼翼,國柄在手仍一心忠于王室,最后的袁世凱一直被小溥儀念叨:他會不會是曹操?——果真是曹孟德之流,只不過世易時移,國人已不喜歡再有人當皇帝,春秋大夢,八十三天戛然而止。一代雄杰,活活憂死。

看來,權(quán)臣持國,只有兩種下場——一是先封王,受九錫,加黃鉞,然后搞“禪讓”,成為一朝開國之君;二是忠于王室,又戀于權(quán)力,或生時被殺,或死后宗族覆滅,鮮有善終。無論如何,子孫都難逃辱死。特別是南朝時期,王朝短命,幾十年就一個輪回,可稱是“現(xiàn)世報”。

由此可見,權(quán)臣秉政,如果依據(jù)古禮,不篡位,即使嫡親叔侄之恩,扶立之功,也難免死后掘墳挖墓之伐,宗族覆滅之慘;篡位吧,幾代輪回,子孫骨肉又無孑遺,還不如平常百姓能百代不絕。這種歷史的黑色幽默,荒誕之中寓示著無盡的人生大道理。中國自古崇尚儒家倫理,使得一幕幕悲劇大同小異,走馬燈般旋轉(zhuǎn)不停。羅貫中基于君臣父子之義,把曹孟德大英雄描畫為千古奸雄?,F(xiàn)在文學(xué)編劇大興“翻案”風(fēng),潘金蓮成為婦女解放先驅(qū),朱元璋乃仁德天子,洪秀全也成為愛民如子的英明帝君……如果以荒誕劇的手法編排曹操,以倫理虛幻的劇情套用曹操,假設(shè)他芟夷群雄之后,歸政于帝,謙遜平和,高風(fēng)亮節(jié),像諸葛亮一樣,最終結(jié)果,又會怎樣呢?!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