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懸疑:漢靈帝之母董太后為何一定會被殺死
董太后是漢靈帝的母親?!度龂萘x》(第二回:張翼德怒鞭督郵,何國舅謀誅宦豎)記載如下:“董太后乃靈帝之母,解瀆亭侯劉萇之妻也。初因桓帝無子,迎立解瀆亭侯之子,是為靈帝。靈帝入繼大統(tǒng),遂迎養(yǎng)母氏于宮中,尊為太后?!?/p>
靈帝死后,大將軍何進控制著朝廷。新帝是何進之妹所生。何太后由皇后而成為太后。因何太后權(quán)力太重,董太后很不高興。董太后說,“何進之妹,始初我抬舉她。今日他孩兒即皇帝位,內(nèi)外臣僚,皆其心腹。威權(quán)太重,我將如何?”
好一個“我將如何”!這個“我將如何”正好透露出一般人在相同景況下之心態(tài)。這個“我將如何”也是導(dǎo)致董太后最后被毒死的主要原因。
董太后因為自己心理上的不平衡,她也立即表現(xiàn)在行動上。“次日設(shè)朝,董太后降旨,封皇子協(xié)為陳留王,董重為驃騎將軍,張讓等共預(yù)朝政?!?/p>
因為董太后爭權(quán),何太后特意設(shè)宴請董太后。希望她不要干預(yù)朝政。董太后不僅不聽,還要口出惡言?!昂魏筮B夜召何進入宮,告以前事。何進出,召三公共議。來早設(shè)朝,使廷臣奏董太后原系藩妃,不宜久居宮中,合仍遷于河間安置,限日下即出國門。一面遣人起送董后;一面點禁軍圍驃騎將軍董重府宅,追索印綬。董重知事急,自刎于后堂。家人舉哀,軍士方散。”
國舅董重先生的性命就這樣無故地被斷送了。至于董太后的性命如何:“六月,何進暗使人鴆殺董后于河間驛庭,舉柩回京,葬于文陵?!?/p>
董太后僅僅因為自己的內(nèi)心不平衡,才與何太后爭權(quán)。可是,董太后不知道,如今她已是今非昔比了。這說明董太后沒有對于形勢的準確判斷。如果她的兒子還是皇帝,自然她就可以為所欲為??墒牵膬鹤右呀?jīng)死了,權(quán)力也落入了別人之手。她為什么還要爭天下第一呢?她為什么不能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呢?
其實,人們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不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我們不能接受原來仰仗我們的人,如今在我們面前趾高氣揚。董太后是靈帝之母,如果董太后最初不“抬舉”何太后,何太后的日子會很不好過。沒有董太后的首肯,說不定何太后當初根本就不會成為皇后。但現(xiàn)在形勢不同了。權(quán)力已經(jīng)落入了何太后之手。董太后應(yīng)該正視這個現(xiàn)實,而不是生活在過去的美好時光里。董太后不能正確地分析形勢之變化,沒有準確判斷,才導(dǎo)致了她的失敗。
沒有準確判斷只是董太后所犯下的第一個錯誤。董太后所犯下的第二個錯誤是不能“忍”?!叭獭笔菍賱偟囊环N。一個人不能“忍”,往往既害人,又害己。董太后不能“忍”,不僅她自己無故地丟掉了性命,也害得她兄弟無故地丟掉了性命。
董太后所犯下的第三個錯誤是公開地與別人為敵。這不是聰明之舉。如果你公開地站在你敵人的面前,你能打倒敵人的可能性將是你站在你敵人后面出其不意地打倒敵人的可能性的十分之一。如果你要爭奪權(quán)力,你不能僅僅以惡語相加,你必須奪回實際的權(quán)力。否則,你隨時都有殺身之禍。這說明董太后根本不懂得使用騙金剛,去麻痹敵人。相反,董太后公開地與別人對陣,但卻根本不做戰(zhàn)斗的準備。倘若如此,董太后又如何能夠逃脫失敗之命運?
董太后所犯下的第四個錯誤是沒有防備之心。董太后只圖一時之痛快,對何太后橫加指責。卻完全沒有防備何太后以及何進之舉動。因此,何進略施小計,董太后就喪失了所有的權(quán)力。
不過,筆者認為董太后所犯下的最大錯誤是她不該對何太后說這樣的話:“汝鴆死王美人,設(shè)心嫉妒。今倚汝子為君,與汝兄何進之勢,輒敢亂言!吾敕驃騎斷汝兄首,如反掌耳!”
董太后以為她殺掉何進,易如反掌。因而她對何太后說了這樣的話。但這樣的警告卻往往會使得對手不顧一切,變本加厲。對手一般會先下手為強。
而且,董太后并沒有在實際上控制權(quán)力。只是因為她是先帝之母,才受到別人的尊重。如果她不參加權(quán)力斗爭,憑她是先帝之母,旁人還會讓她三分。既便是何太后,也會讓她三分。她的地位雖然不如從前,但也仍然是威風(fēng)八面。但如果她卷入權(quán)力斗爭,她就必須控制實際的權(quán)力。在不控制實際的權(quán)力的情形下,她就只能智取,而不能公開地強攻,更不能不負責任地說一些威脅的話。果如此,她就是自取滅亡之道了。
我們對于董太后之死,應(yīng)該汲取至少三點教訓(xùn):
其一:宮廷之權(quán)力斗爭是極其殘酷的,稍不小心,就會有性命之憂。筆者相信董太后在卷入宮廷權(quán)力斗爭之時,根本沒有意識到這種權(quán)力斗爭的殘酷性,更不會想到她會有性命之憂。
其二:權(quán)力斗爭是實力的較量。如果沒有實力作支撐,就只能智取,不能強攻。
其三:不能憑一時感情用事而威脅別人。如果一個人受到了威脅,他(她)就會想盡一切辦法排除這個威脅。董太后不負責任地威脅別人,應(yīng)該是她失敗的首選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