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為什么將唐太宗燕德妃的兒子梟首示眾
唐太宗第八子李貞,生母燕德妃。根據(jù)燕氏的墓志記載,燕氏于武德四年選入秦王府,貞觀元年拜冊賢妃,貞觀十八年遷封德妃??紤]到貞觀十七年李祐謀反,生母陰氏遭到連坐,四妃之位有所空缺,燕氏應(yīng)該是因此晉的位。同樣的,這位燕氏并不是出于什么可歌可泣的愛情才進(jìn)的宮,“武德四年禮聘入秦王后庭”這一句說得很清楚,不過是唐高祖李淵為自己的兒子選的小妾。
燕氏的祖父是隋朝著名的酷吏燕榮,為人貪暴淫縱,被隋文帝賜死。也正因為祖父燕榮為人“虐毒”的緣故,燕氏自幼被母親楊氏嚴(yán)格教導(dǎo)要學(xué)會溫恭謙讓,以養(yǎng)成身為貴族該有的閨范。
燕氏武德四年成為李世民的小妾,但直到七年后才生下第一個兒子李貞,在生下次子李囂后便再也沒生育過。李囂早夭,而李貞可以說是唐太宗比較有才干的皇子之一,但唐太宗并沒有因此對這個兒子有任何的偏愛之處,既沒有到了年紀(jì)不讓他之藩,也沒有因為李貞才華出眾而給予特別的關(guān)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燕妃的母親與武則天的母親為堂姐妹,所以武則天成為唐高宗的皇后后,年老體衰的燕氏為了討好武則天,在患有眼疾行動嚴(yán)重不便的情況下,仍堅持抱病為武后的母親榮國夫人奔喪,結(jié)果不幸病倒在半路上,大半年后病逝在驛站里,武后為此不得不好好封賞了一番。而李貞在武則天時的待遇也很一般,不過是和一群皇叔兄弟一起受到的加封,而且李貞作為唐太宗的第八子只加封為太子太傅,反而比第十子李慎的太子太師級別要低。
甚至武則天在唐高宗駕崩五年后開始對付李唐宗室時,第一個下手的就是這位表姐的兒子——不知道燕太妃在天之靈,會對她花了半生精力小心翼翼奉承討好的表妹做何感想。
說回李貞本人,李貞少善騎射,對文史頗有涉獵,也頗有才干,當(dāng)時的人將越王李貞與紀(jì)王李慎并稱為“紀(jì)越”。但李貞容易聽信讒言,正直的官員經(jīng)常因此被貶斥,李貞還縱容仆人侵掠自己治下的百姓,所以人們雖然欽佩他的才干,但也十分鄙夷他的品行。
唐高宗逝世五年后,武太后臨朝,為了安撫李唐宗室,武后將李貞封為太子太傅,但李貞與韓王李元嘉等人密謀反武。恰逢武后將要前往明堂舉行大享禮,李元嘉便寫信告訴李貞:“大享之際,武后一定會讓人密告我們謀反,然后借機(jī)處死我們,我們李家子孫將在劫難逃。”李元嘉的兒子李撰也偽造了一封唐睿宗的文書給李貞的兒子李沖,文書中以皇帝的口吻聲稱:“朕已被幽禁,請諸位皇叔前來相救?!?/p>
不過有意思的是,明明推翻武太后一事是韓王李元嘉父子最先挑撥起來的,但最后卻只有李貞父子出兵,其他共謀的,尤其是李元嘉父子這對首謀,沒一個接應(yīng)他們。
李貞起兵不久后就聽到了兒子李沖兵敗的消息,害怕之下想要收兵請罪,這時上蔡縣令傅延慶招募到了兩千余名勇士,李貞這才重新鼓起了起兵抗敵的勇氣。但李貞臨時任命的那些官員都是被他所脅迫的,根本毫無斗志,惟有汝陽縣丞裴守德是與他一條心。事實上也正因為裴守德驍勇善戰(zhàn),所以李貞早在起事之前便將女兒良鄉(xiāng)縣主許配給他為妻,將他視為心腹,并委以重任。
等到武后派出了十萬平叛大軍后,李貞等人便開始一路潰敗,李貞大懼之下閉門自守,最后喝下毒藥而死,裴守德和良鄉(xiāng)縣主也一起自縊而死。
李貞父子雖然身死,但武后并沒有就此放過他們,不僅下令將李貞和其子李沖的首級砍下來,還送到洛陽梟首示眾。而李貞的另外三個兒子要么是因為連坐被殺,要么是流放嶺南沒多久后就死了,無一幸免于難。
乍一看,武后梟首示眾的舉動有些殘忍,但其實也是有著無奈之處。畢竟李貞此次起兵表面上是為了防止她對李唐宗室的迫害,但武后若是真的被趕下了臺,李貞這些輩分極高的宗室親王自然不可能繼續(xù)為兩個年紀(jì)輕輕的皇侄做牛做馬。屆時,唐中宗、唐睿宗二人不僅皇位不保,性命也難保,所以日后李唐復(fù)辟后,無論是唐中宗還是唐睿宗,都沒有原諒李貞父子這種等同謀反的行為。
只不過唐中宗沒追封李貞父子,還可以借口是上官婉兒等人弄權(quán)的原因,唐睿宗則干脆閉口不提追封李貞父子一事,而唐玄宗雖然口口聲聲說李貞是冤枉的要為他洗刷冤屈,卻不去召回流放嶺南的李貞嫡親子孫來繼承越王之位,而是將與這一脈毫不相干的許王李素節(jié)的兒子李琳封為嗣越王,甚至李琳沒多久就病死后,唐玄宗寧可直接將越國國除也不讓李貞活著的后嗣回來繼承王位,將這一支徹底無視了下去。
再對比李元嘉父子,雖然李元嘉最終還是因為這次反武行動喪命,但李元嘉的第五子李訥在唐中宗年間就繼承回了嗣韓王的爵位,唐玄宗時,李訥的兒子李叔璇繼續(xù)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shù)貙⑺庙n王的爵位繼承下去。與此相比,李貞這只出頭鳥,更加顯得無比悲情。
不過李貞本人和四個兒子固然都死于垂拱年間,但他還是有親生兒子和后代的,只不過直到唐文宗之前,唐朝的歷代皇帝就任由李貞這一支接連幾代人在嶺南漂泊無依,也沒下詔赦免他們。
唐文宗時,已經(jīng)63歲高齡的李玄貞(李貞的玄孫女)為了讓自己的幾代祖先能夠入土為安,靠著別人的接濟(jì),不遠(yuǎn)萬里,一路跋山涉水回到了京城,李貞的后人這才在事隔一百多年后終于得到了李唐皇室的正視與安置,重新回到李唐皇室的族譜上。
不過值得令人玩味的是,在允許李玄貞歸葬四位先祖的這封詔書中有這樣兩句話:
“行路猶或嗟稱,朝廷固須恤助”,可見李玄貞不遠(yuǎn)萬里護(hù)送四位祖先歸葬京城的行為引起了百姓間不小的反應(yīng),這樣孝節(jié)卓然的舉動,連路人都十分感慨,而作為朝廷,當(dāng)然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樣無動于衷,視而不見。換言之,如果李玄貞的行為沒有引得“行路猶或嗟稱”,那么朝廷是不是就“不須恤助”了?
其實答案已經(jīng)不言而喻了。從唐玄宗到唐文宗這長達(dá)一百多年的時間里,朝廷對李貞這一支漠視得如此徹底的態(tài)度,不正已說明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