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三國:董卓靠什么能夠成功的策反呂布?
在何進被殺、董卓入洛陽的前后,丁原是一個關鍵性人物。董卓最終徹底把持朝政,把袁紹、袁術、曹操等人趕出洛陽,依靠的是實力,而在此過程中,董卓策反呂布殺了丁原,是關鍵的一步。
董卓建立權威靠的也不完全是流氓手段,沒有強大實力作后盾一味耍橫只能自取滅亡,在董卓剛進入洛陽時他的實力還不占上風,除涼州軍和何進的舊部外,洛陽還有其他幾支不容忽視的力量,他們大都是何進、袁紹等人此前安排到各地募兵的,力量稍大的有鮑信、張邈、丁原等部,鮑信日后成為曹操的戰(zhàn)友和主要支持者,張邈是關東聯(lián)軍的主力,他們都支持何進和袁紹。
當時的洛陽云集了由各地趕來的隊伍,有些是有組織的,也有些是三五成群跑來找機會的,據(jù)《三國志》劉備本傳記載,劉備和張飛、關羽等人在此前后也到了洛陽,被何進編入一個叫毌丘毅的都尉手下。
如果袁紹能抓住機會迅速整合起各路力量,趁董卓的涼州軍主力還未抵達洛陽之際首先發(fā)難,董卓未必是對手,日后曹操、袁術、孫堅等人都是借助討伐董卓漸成氣候的,沒有董卓專政,以后的政治格局如何變化非常難料。鮑信就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勸袁紹先下手為強,解決董卓和涼州軍,但是袁紹不敢。
袁紹的膽量不夠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他或許對董卓還抱有僥幸,心中仍然對“袁氏故吏”有所期待,于是袁紹失去了這個稍縱即逝的機會。
作為軍閥,董卓最清楚擁有什么自己才有發(fā)言權,在弟弟董旻的協(xié)助下他成功策反了何進的舊部吳匡等人,使實力有所增強。緊接著,他把目標放在了實力較強的并州軍身上,通過對并州軍的內(nèi)部瓦解,又兼并了這支勁旅。
并州的大體范圍相當于今天山西省的大部、陜北以及內(nèi)蒙古的河套地區(qū),今天的太原、包頭、榆林、延安等地均在其內(nèi),其北部與匈奴、鮮卑、烏桓等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相鄰,匈奴經(jīng)過南北分化后,南匈奴不斷內(nèi)遷,與并州地區(qū)的漢族融合得很緊密,由此也帶動了當?shù)氐男竽翗I(yè),使并州軍也像涼州軍、幽州鐵騎一樣成為一支活躍的勁旅,目前并州軍的實力派是前并州刺史丁原。
據(jù)《漢末英雄記》記載,丁原字建陽,出身于寒門,“為人粗略,有武勇,善騎射”。早年當過縣吏,在“追寇虜”也就是平息民變過程中不怕死,能沖在前面,所以不斷立功。《后漢書》對丁原的介紹還要多一些,說丁原最后升到了并州刺史,后又改任騎都尉,相當于騎兵師師長。何進召募外兵的時候,丁原派部下張遼率一千多人前來助戰(zhàn),丁原被何進委任為執(zhí)金吾,相當于首都洛陽的警備區(qū)司令。
綜合《三國志》的記載,丁原的并州軍有三大主力構成,分別是張楊、張遼和呂布,張楊字稚叔,并州云中郡(治所在今山西原平縣)人,張遼字文遠,并州雁門郡馬邑(今山西朔州市)人,呂布字奉先,并州五原郡九原縣(今內(nèi)蒙古包頭)人。他們的出身都很一般,但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有武力,張楊以“武勇”而被丁原任命為武猛從事,張遼因為武力過人,被丁原召為從事,呂布也因為“驍武”而被丁原賞識。一句話,他們都是丁原的并州老鄉(xiāng),又都是猛將,與丁原本人“武勇”的特點很相近。
這幾個人如果駕馭得好就能成為好幫手,如果丁原有曹操那樣的治人攏心之道,并州軍在丁原手中就會有另一番天地。但問題是丁原“為人粗略”,他本身也是一個武人,在帶隊伍方面缺少足夠的經(jīng)驗。從以后張楊、呂布、張遼等人的事業(yè)發(fā)展情況看,當初他們在丁原手下都具有較大的獨立性,高順、成廉、成續(xù)、侯覽等人始終追隨呂布,呂布到哪里他們跟到哪里,說明呂布名義上屬丁原領導,但卻擁有自己的勢力。
丁原被殺后,呂布率自己這部分人馬投靠了董卓,張遼雖然也投靠了董卓,但不歸呂布指揮,還歸董卓直接領導,張楊則率部遠走河內(nèi)郡,過上了打游擊的生活。他們都能把自己的人馬順利帶走,說明丁原手下的這三支主力存在各自為戰(zhàn)的局面,這為丁原被殺埋下了禍根。
《后漢書》和《三國志》對呂布早年生活均記錄不詳,但陳宮后來對張邈談論呂布時稱他為“壯士”,并州當?shù)厥兰页錾淼耐踉室晠尾紴椤皠汀?,說明呂布的身份不是名門大族,加上他的祖籍是偏僻的九原郡,說明呂布出道前的身份類似于游俠,而這在東漢時期往往帶著貶意,這也造就了呂布一生“輕狡反覆,唯利是視”的個性,因為劍客、游俠最容易急功近利,也最容易被別人利用。
丁原對呂布很不錯,《三國志》稱“大見親待”。但正是因為丁原的“粗略”,因為呂布具備游俠、劍客的特質(zhì),所以董卓看到了機會,他對呂布進行了策反,是誰來執(zhí)行的聯(lián)絡工作、如何接上頭,呂布如何殺掉丁原,這些問題史書均未作詳細記載,只說董卓“誘布令殺原”。
對呂布而言,盡管自己身上有劍客的特性,但殺掉上級投靠敵人畢竟是一件極損仁義道德的事,他怎么會輕易下手呢?這是一個往往被人忽略的問題,也是不容易找到答案的地方。但如果細究起來,原因其實并不難發(fā)現(xiàn),那就是董卓對呂布開出了天價的誘降條件,讓呂布想不動心都難。
董卓開出的條件不是金銀財寶,也不是高官厚祿,而是一句話,它記錄在《三國志·呂布傳》里,叫做“誓為父子”。
董卓不僅收呂布為義子,而且為此還立了誓。在史書里從來沒有記錄過關于董卓兒子的事,只說他有一個女婿叫牛輔,推測起來董卓應該沒有兒子,如此以來當他死后繼承權就成為問題。董卓可以把女婿牛輔立為繼承人,也可以在手下將領里指定一個,但當董卓收呂布為義子時,這些可能就不存在了,因為董卓要把繼承權交給呂布。
漢代很注重法律上的繼承關系,像袁紹那樣過繼給叔父家,叔父的爵位、家產(chǎn)等就將由他來繼承,這種法律關系是誰都不能剝奪的。董卓為了保證瓦解并州軍成功,不惜指定呂布為繼承人,為了取得呂布的信任,還舉行了盟誓。這不是走過場,而是很鄭重的,董卓至死都未曾反悔過,而呂布也對這種關系深信不疑,后來當王允再次策反他殺董卓時,呂布曾為難地表示“奈如父子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