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三國:曹操讓張遼一戰(zhàn)成名的取勝密函是啥
都認為曹魏很強大,蜀漢、孫吳加在一起也沒有它的勢力強,但這要看怎么說,如果只比人口、經(jīng)濟、軍隊數(shù)量也許成立,比地盤可能就不成立了,比真實的戰(zhàn)斗力更勉強。還要看在什么時候比,曹操在世的時候情況還要更弱些,理由是曹操從來不敢同時打2場甚至3場大決戰(zhàn),西線用兵,東線、中線就防守;東線用兵,西線、中線也得低調(diào)。曹操在西線的漢中,東線合肥吃緊,這一回要命了。但他對此早有預料,就在大約1年前他到過合肥,臨行時決定留7000人馬守城,因為其它人馬他要帶走。
人馬不多,但曹操特意把3員猛將留了下來,分別是張遼、李典和樂進,同時留薛悌任留守部隊的護軍。曹操還交給薛悌一個密函,在密函的邊上寫了4個字“賊至乃發(fā)”:等敵軍來了再打開!曹操走后薛悌謹遵指示,沒有打開過那個密函,直到孫權率10萬人馬向合肥殺來,薛悌趕緊當著張遼、樂進、李典諸將的面打開來看。
“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zhàn),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zhàn)?!?/strong>大家有點失望,當前明顯寡不敵眾,宜采取守勢,等待援軍的到來,如果主動出擊,能否取得勝利實在很懷疑。只有張遼認為丞相的指示是正確的,他說:“曹公遠征在外,如果我們坐等待援,敵人必然會擊破我們。所以曹公命令我們趁敵人沒有集齊之時發(fā)起攻擊,挫傷他們的銳氣,以安定軍心,然后才能守住?!?strong>樂進、李典等人還有些猶豫,張遼有些生氣:“成敗之機,在此一戰(zhàn)。諸君如果還要懷疑,我張遼愿意單獨一戰(zhàn)!”李典跟張遼平時有矛盾,此時慨然說道:“這是國家大事,我不能以私心而忘記公義,請讓我跟隨你前進!”
于是張遼連夜召募敢死隊,共選了800人,給他們殺牛饗食,飽餐一頓,到了天亮,張遼親自披甲持戟,率領這800勇士殺入敵營。張遼一邊殺,一邊大呼自己的名字,他們連殺數(shù)十名敵人,其中還包括兩員將領,勢不可擋。他們沖鋒的速度極快,“沖壘入至權麾下”。孫權完全沒有料到,他大吃一驚,不知道如何辦,跟前有一個土堆,可能是一處“高冢”,也就墳堆,孫權顧不了那么多,抱著一把長戟就上了土堆。
張遼站在土堆下,高喊讓孫權下來一戰(zhàn),孫權不敢動,這時孫權手下諸將殺了過來,將張遼圍住。張遼率身邊數(shù)十人又往外面殺,剛殺出重圍,聽見后面有人求救,回頭看是自己帶來的人里有被孫吳的士兵圍住不能脫身的,張遼于是又往回殺,敵兵人馬披靡,沒人敢擋。張遼順利將被圍的士兵解救出來。這一戰(zhàn)從早晨一直打到中午,張遼就用這800人在孫權大營里連沖帶殺,孫吳軍隊居然無奈,看著他們殺進殺出,孫吳士氣大損。
這就是著名的逍遙津戰(zhàn)役,此役曹軍以7000人打退了孫吳10萬人的進攻,先后2次陷孫權于危難,使孫權損兵折將,創(chuàng)造了戰(zhàn)場神話。張遼經(jīng)此戰(zhàn)名氣更大,自那時起張遼的名字便與逍遙津聯(lián)系在了一起。后人評論此戰(zhàn)的勝利,一方面歸功于張遼等人作戰(zhàn)勇敢,面對強敵敢于主動出擊,以不足十分之一的力量對比,打得敵人節(jié)節(jié)退縮。另一方面,對于曹操知人善任也給予高度評價。曹操在留下的封函里仿佛已經(jīng)預估了1年后發(fā)生的情況,對于如何用兵給出了清楚的指示,他知道張遼、樂進、李典等人互相不服氣,平時都不買對方的帳,所以把拒敵方案暫時秘而不宣,他相信關鍵時候張遼等人能以大局為重,且互相激勵,一定能出奇致勝。之所以讓張遼、李典出戰(zhàn),是因為曹操了解他們的性格,張遼作戰(zhàn)勇猛,有狠勁,李典號稱“軍中長者”,是一員儒將,他們在性格上形成了補充,面對強敵,既需要勇猛、也需要冷靜。
為什么曹操特意強調(diào)不許護軍薛悌出戰(zhàn)呢?薛悌是文職,沖鋒陷陣不是他的長項,當然這算個理由。而更重要的理由是,薛悌在合肥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別人無法替代。當時合肥的防務是由互不隸屬、主將軍職也相當?shù)膸茁啡笋R共同擔任,薛悌這個護軍作用除了監(jiān)督部隊外,還負責各路人馬的溝通、聯(lián)絡,相當于聯(lián)席參謀長。薛梯22歲當過郡太守,是曹操格外欣賞、信任的文職人員之一,他可直接向曹操本人匯報情況,直接接受曹操的指令,因而很重要。張遼等3人資歷差不多,脾氣也都不小,平時互相也不太服氣別人,薛悌的作用就是代表曹操協(xié)調(diào)他們的關系,這種協(xié)調(diào)作用很重要,如果首戰(zhàn)失利其作用更加重要,所以曹操特意強調(diào)要保證薛參謀長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