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紫禁城都戒嚴那些事情?有什么原因
紫禁城是帝王的家,到帝王家門口,無論富貴貧寒、高尊卑賤,乘轎者下轎,騎馬者下馬,這是規(guī)矩,也是禮制,否則就會受到懲罰,“旦旦上朝,以議時事”,但這種“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傳統(tǒng),卻在幾千年里一直延承。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記載:“武安已罷朝,出止車門”,意既百官上朝到了皇宮的外門,都停下車來,步行進宮,漢朝的時候,文武百官已經(jīng)不能隨便騎馬乘轎出入皇宮了。
但是也有例外,《晉書·石勒載記》記載:“勒宮殿及諸門始就,制法令甚嚴,諱胡尤峻。有醉胡乘馬突入止車門,勒大怒,謂宮門小執(zhí)法馮翥曰:‘夫人君為令,尚望威行天下,況宮闕之間乎!向馳馬入門為是何人,而不彈白邪?’翥惶懼忘諱,對曰:‘向有醉胡乘馬弛入,甚呵御之,而不可與語?!招υ唬骸苏噪y與言?!睔v史上,沒經(jīng)皇帝允許而敢在皇宮內(nèi)騎馬出入,犯門禁恕而不受責罪的事少之又少,恐怕也只有在南北朝這樣的分裂時期,才會有這種事發(fā)生。
清朝的時候,有關大臣進宮的規(guī)定更加復雜,《北平懷舊》中提到清朝皇帝召集官員上朝的情形:每天天還不亮,軍機大臣除外的所有官員都在宣武門外等候進朝,王公大臣皇親國戚由神武門、其余各官員由東華門進宮,神武門、東華門外各立有“下馬碑”,上面刻有“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字樣,到了這個地方,官員們必須下馬步行去見皇帝,今天,“下馬碑”在故宮博物院東華門處還可見到。
實際上,紫禁城里的東門東華門、西門西華門、北門神武門各有下馬碑,可以說,四立的下馬牌把皇宮的各個入口都把住,僅僅根據(jù)這些下馬碑,就可大體上標示出紫禁城的大致范圍。
諾大的皇宮,禁止官員隨意乘轎騎馬,維護了皇帝的權威,也維持了皇宮的秩序,但是對于一些年老為官,或者身體不便者來說,增加了很多的麻煩,歷朝歷代,既然有不準在紫禁城內(nèi)乘轎騎馬的規(guī)定,也就有網(wǎng)開一面的特例,譬如官員中的年高者,經(jīng)過皇帝特賞可騎馬或乘轎,叫“賞朝馬”。
宋朝葉夢得《石林燕語》記載:“慶歷初,呂許公在相位,以疾甚求罷,仁宗疑其辭疾,欲親視之,乃使乘馬至殿門,座椅子英王殿陛?!?/p>
明代,文武百官上朝,“從無賜紫禁城騎馬者”。
清朝阮葵生《茶余客話》記載,大臣年六十五歲以上,可騎馬入紫禁城者,先列名俱奏。準騎者由東華門至箭亭、由西華門至武英殿北內(nèi)務府下馬。
滿清皇族從馬上得天下,為了使旗人子弟不丟棄騎射的本領,規(guī)定文武官員,特別是武職官員,只準騎馬不許乘轎,“親王、郡王、大學士、尚書準其坐轎;貝勒、貝子、公、都統(tǒng)及二品文職大臣,俱不準坐轎,違者交部治罪,斷不寬宥?!?/p>
乾隆年間,禁止在紫禁城內(nèi)乘轎的規(guī)定稍微有了松弛。如果被允許騎馬者年齡太大或者身體不適,經(jīng)特準可乘以轎或乘車,內(nèi)閣大學士張廷玉、鄂爾泰年老不便乘馬,乾隆特批可以在紫禁城內(nèi)乘轎。內(nèi)閣大學士趙國麟腳部有疾病,不能騎馬,奉旨可以乘車到內(nèi)閣辦事,隨著乾隆帝自己年齡的增大,他日益體會到年長者和疾病患者騎馬的難處,乘轎的現(xiàn)象也就更為普遍,乾隆五十五年頒諭:“年老足疾之人,上馬也覺艱難……著加恩準令乘小椅,旁縛短桿,用兩人舁行入直,以示朕眷念大臣,恩加體恤至意?!?/p>
1778年,乾隆帝為慶賀自己的70大壽,邀請六世班禪進京,六世班禪到承德避暑山莊覲見乾隆時,乾隆特許乘轎至殿前,回到北京后,乾隆在紫禁城保和殿宴請六世班禪,特許六世班禪乘轎至層丹墀,給與六世班禪最高的待遇。
但是,如果沒有經(jīng)過皇帝同意,擅自騎馬或坐轎進入紫禁城者,無論官職大小,一律交給理藩院或邢部處理。
嘉慶年間,御前大臣鄂勒哲依圖自恃位尊,擅自坐轎,被嘉慶皇帝嚴厲申飭,并交理藩院議處。
道光年間,道光的侄子奕經(jīng)乘轎進入神武門,也受到了嚴厲處分,皇親國戚尚且如此,普通官員更是不敢隨便造次。
能夠在紫禁城內(nèi)騎馬乘轎是一種榮耀,也成為最高統(tǒng)治者籠絡官員的一種手段,這一點,慈禧太后尤其擅長,慈禧的父親惠徵只是一個侍郎,但準許在紫禁城內(nèi)騎馬;禮部右侍郎剛毅護送慈禧西逃有功,特許在紫禁城內(nèi)騎馬。
即使辛亥革命后皇帝退位,遜位的溥儀仍然用賞賜騎馬的手段拉攏“有功之臣”,直到1924年溥儀被馮玉祥部逼出宮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