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御寒 窮人穿麻 富人穿裘
寒潮給人們帶來了刺骨的寒冷,也給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好在這股寒潮來得快,去得也快,沒過幾天,氣溫回升,人們又回到了熟悉的生活狀態(tài)。在寒潮之后,人們不禁要問,在科技以及防寒物資都不太發(fā)達的古代,人們是如何度過寒冷天氣的?
其實,如今人們生活中的很多取暖設備都有古時人們取暖的痕跡。比如在部分農(nóng)村,春節(jié)期間,人們走親訪友時,圍在一起“烤火”的火盆,就是古時人們常見的取暖方式;秦朝時期就有的火墻,其實就是北方暖氣的最初雛形;古人甚至能夠通過常見的物資,研發(fā)出保溫材料;我們冬天離不開的圍巾、帽子和手套,也是古人御寒的主要手段,而且古人還把這些穿戴做得更漂亮、更典雅。
當然,在古代中國,貧富分化明顯,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很好的御寒條件,杜甫筆下“路有凍死骨”也是那個時代的寫照,而白居易《賣炭翁》里提及的“心憂炭賤愿天寒”也說明了寒冬中下層百姓生活之艱辛。
剛剛過去的“超級寒潮”,在全國范圍內帶來了罕見的低溫,出行的人們都裹得嚴嚴實實。寒風中,人們不禁在想,在平均氣溫更低的古代,人們是如何度過寒冬的?
在古代,人們?yōu)榱巳∨?,從生活中積累了很多御寒的經(jīng)驗。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冬天住房,他們發(fā)明了火墻、溫調房等建筑取暖技術,火墻是北方暖氣的雛形,而如今在南方的一些民居里,依然還建有火墻;為了便于隨身取暖,他們還發(fā)明了手爐、足爐等器物,這些器物在一些農(nóng)村地區(qū)依然還在使用;他們也有手套、帽子等裝備,而且做的非常精致;他們早早就發(fā)明了火鍋,在大冷天,約上三五好友,享受暖融融的美味。
花椒磨碎與泥做成保溫層
數(shù)千年前,古人居住的建筑中,雖然沒有像現(xiàn)在這樣的集中供暖設備,但古人在實際生活經(jīng)驗中,發(fā)明了很多科技解決建筑取暖的問題,這些奇思妙想,一直傳承至今。有些取暖方式在如今的南方民居中使用,比如火墻。
火墻又叫做夾墻,它與北方流行的火炕的制造原理相似。它采用的是“火地取暖”模式。墻體或床體做成中空的結構,然后和灶爐相連,利用熱空氣上升的原理,當灶爐產(chǎn)生的熱量被帶入墻體的中空層時,由于墻體材料熱阻值相對較低,整個墻體就可以向室內輻射熱量。
在我國歷史上,火墻這種取暖方式很早就出現(xiàn)了??脊艑W家在秦朝的興樂宮遺址中,就發(fā)現(xiàn)了火墻的做法。它的做法是用兩塊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在墻的內側,與灶相連通,這是后來常見的火炕、暖氣的雛形。
到了漢代,先是爐灶有了改進。西安閻家村漢代建筑遺址中發(fā)現(xiàn),爐灶的排煙道先是在室內曲折而行,后直上通于戶外,這樣有利于增強熱量,這一套取暖體系已經(jīng)和近代的火墻相似了。此后,火墻逐漸完善,比較好的火墻由爐膛、火墻體和煙囪三部分構成。爐膛既可以設于火墻體內,又可以緊貼火墻體,形成連墻爐灶模式?;饓w常砌成空心短墻,而且中間砌成曲折迂回的煙道,這些煙道有豎洞、橫洞、獨洞、花洞等多種形式,熱氣在火墻內流程長,則蓄熱時間就長,熱效率高,散熱均勻。煙囪是火墻的排煙通道,為了安全,它應有足夠的高度?;饓Φ臓t灶可以做飯,一邊做飯,熱煙氣一邊通過火墻體供暖?;饓€可兼作隔墻,不過因為墻體是中空結構,不允許作承重結構。
火墻之外,皇宮以及一些富貴家庭還出現(xiàn)了一些更高級的取暖設備,類似于現(xiàn)在的“空調房”。
東漢科學家張衡《西京賦》里“朝堂承東,溫調延北”一語中的“溫調”,說的就是溫調房?!度o黃圖》(古代地理書籍,作者佚名,專記秦、漢都城的建設,而以漢都長安為主。所謂“三輔”是指漢代在都城長安附近的京畿地區(qū)所設立的三個郡級政區(qū):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曰:“溫室殿,武帝建,冬處之溫暖也。”故可見“溫調房”與“溫室殿”都是古代冬天用于調節(jié)溫度、進行保暖的屋子,只不過“殿”就屬于皇宮的建筑了。
未央宮溫室殿是公卿朝臣議政的重要殿所。《漢書·京房傳》:“房奏考功課吏法,上令公卿朝臣與房會議溫室?!贝说钜苍菍m中藏書之所。《隋書·經(jīng)籍志》載:漢哀帝時,“乃徙溫室中書于天祿閣上?!睗h代未央宮與長樂宮皆有溫室殿,以后歷朝大約皆承其制。
椒房殿是古代漢族宮殿建筑,在西漢都城長安城內,屬未央宮建筑群,是皇后所居之所。古代皇宮的取暖設備之一。《漢宮儀》上稱,“皇后稱椒房,以椒涂室,主溫暖除惡氣也”。由此可知漢代是將花椒磨碎與泥混合,作為一種特殊的防寒保暖材料,制成墻壁保溫層。《三輔黃圖》引《西京雜記》曰:“溫室以椒涂壁,被之文繡,香桂為柱,設火齊屏風,鴻羽帳,地以罽賓氍毹”墻壁上海要懸掛錦繡毯子,地上鋪著厚厚的西域進貢毛毯,還設有火齊屏風,并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帳。即使是炎炎寒冬,這樣的房間怎會感覺出一絲寒意?
溫調房、溫室殿、椒房殿這類建筑是采用“地上升溫”的取暖模式:將火源置于室內,通過火源傳遞熱量。這種取暖模式中比較高級的應該是壁爐,在中國古代,壁爐也是常見的建筑采暖技術??脊艑W家在咸陽宮遺址的洗浴池旁邊發(fā)現(xiàn)有三座壁爐,其中兩座供浴室使用,第三層則接近最大的一室,應該是秦始皇專用的。壁爐里主要是用燒炭來御寒,并且將出煙孔放在室外,避免炭煙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