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是“拜倒在石榴裙下”一詞的創(chuàng)始人嗎?
傳說楊貴妃素來喜愛石榴花,于是唐明皇為了討得美人歡心,命人在華清池西繡嶺、王母祠等地廣泛栽種石榴。等到石榴花開放之際,這位風(fēng)流天子便與自己的愛妃擺宴歡飲在這“熾紅火熱”的石榴花叢中。楊貴妃飲酒后雙腮緋紅的嫵媚醉態(tài)令唐明皇極為欣賞,常將貴妃的粉頸紅云與石榴花相比,看看哪一個更為艷麗動人。由于唐明皇過分寵愛楊貴妃,“從此君王不早朝”,引起了臣子的不滿。不過滿朝文武不敢指責(zé)皇上的不是,于是遷怒于楊貴妃,見到這位貴妃娘娘時拒不使君臣之禮。
楊玉環(huán)對此極為無奈,不過她依然愛賞石榴花,愛吃石榴果,愛穿繡滿石榴花的彩裙,我行我素不把臣子的不滿放在心上。一日唐明皇宴設(shè)群臣,興起之際邀楊貴妃獻舞助興。誰料楊貴妃端起酒杯送到唐明皇唇邊,然后耳語道:“這些臣子大多對臣妾心有不滿,見到臣妾也不行使恭敬之禮,因此臣妾不愿意為他們獻舞?!碧泼骰室宦牐⒖谈械阶约旱膼坼芰四蟮奈?,于是立即下令,所有文臣武將見了貴妃一律使禮,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嚴懲。
此后群臣只要見到楊貴妃,無不紛紛下跪使禮。而楊貴妃又總愛穿著石榴裙,所以群臣們跪拜的多是穿著石榴裙的楊貴妃,于是就有了“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既然石榴裙的模特兒是楊貴妃,那么楊貴妃展示的石榴裙又是個什么款式呢?在唐朝時期,石榴裙是極受年輕女子青睞的一款服飾。如唐人小說中的李娃、霍小玉等,就穿這樣的裙子。既然名為石榴裙,那么顏色自然如石榴般鮮紅,而且除了紅色再無任何雜色,穿著石榴裙的女子被這紅色一襯,更顯得俏麗動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描寫那位琵琶女的驚人色藝時,這樣寫道:“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鈿頭銀篦擊節(jié)碎,血色羅裙翻酒污?!边@“血色羅裙”指的就是石榴裙,用血色來形容裙子之紅,石榴裙的鮮艷可見一斑。
而專為石榴裙所作的詩詞歌賦,亦是不少。南北朝詩人何思徵在其《南苑逢美人》中寫過這么兩句:“風(fēng)卷葡萄帶,日照石榴裙”,此處用石榴來暗喻心中的美女。元代的劉鉉在《烏夜啼》中就把石榴直指女子的裙裾了:“垂楊影里殘,甚匆匆,只有榴花全不怨東風(fēng),暮雨急,曉霞濕,綠玲瓏,比似茜裙初染一般同?!泵鞔鷷r石榴裙的說法固定了下來,蔣一葵的《燕京五月歌》將石榴裙稱為紅裙:“石榴花發(fā)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門萬戶買不盡,剩將女兒染紅裙。”唐詩中對石榴裙的描寫更多,如李白詩:“移舟木蘭棹,行酒石榴裙”;白居易詩:“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甚至一代女皇武則天也作詩曰:“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唐代的婦女,對裙子鐘愛有加。除了石榴裙,還有很多別致的款式,而裙子在唐代也經(jīng)歷了一個演變過程。初時,裙子窄而瘦長,因此婦女將裙子盡量往上提,甚至齊到胸乳,故有“慢束羅裙半露胸”的詩句。盛唐時期,裙子制作得精美華麗,主要式樣有間裙、百鳥裙、花籠裙。間裙,就是用兩種或兩種以上顏色的材料互相間隔排列做成的裙子,每一個間隔叫作“破”,有“六破”、“七破”、“十二破”之分,顏色有紅綠、紅黃、黃白等等;百鳥裙,顧名思義,就是將多種飛禽的羽毛捻成線,然后織成的裙子,百鳥裙做工考究,立體感極強,可謂“正視為一色,旁視為一色,目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穿上之后“百鳥之狀皆見”;花籠裙是用輕軟細薄而又半透明的“單絲羅”織繡,裙子上用各種顏色的絲線繡出花鳥等圖案。除了這些樣式,還有百疊裙、畫裙等諸多款式。
石榴裙流傳的時間很久遠,明代唐寅在《梅妃嗅香》一詩中寫道:“梅花香滿石榴裙”。詩中寫的雖然是唐朝時候的事,但我們也可以看出在明朝時期,石榴裙仍然為年輕女子所鐘愛?!都t樓夢》里的大段描寫,可相印證。也許正是因為石榴裙流傳久遠,所以俗語中說男人被女子的美貌所征服,稱之為“拜倒在石榴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