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荊軻死后好友高漸離繼續(xù)刺秦 因視覺差失敗被殺

2017-02-28 16:09:03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對于荊軻刺秦王這幕壯劇,歷來有贊有彈,比如說,陶淵明盛贊荊軻的俠義勇烈,柳宗元則批評荊軻的淺見寡謀。同樣是《詠荊軻》,他們竟吟詠出

對于荊軻刺秦王這幕壯劇,歷來有贊有彈,比如說,陶淵明盛贊荊軻的俠義勇烈,柳宗元則批評荊軻的淺見寡謀。同樣是《詠荊軻》,他們竟吟詠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意味。陶淵明的《詠荊軻》能夠成為千古名篇,不僅以詩藝取勝,以激情取勝,而且以歷史觀取勝。

“燕丹善養(yǎng)士,志在報強嬴。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雄發(fā)指危冠,猛氣沖長纓。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蕭蕭哀風(fēng)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滋,羽奏壯士驚。心知去不歸,且有后世名。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shù)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

要問什么古詩能使人讀后蕩氣回腸,這就是一個現(xiàn)成的范例。一向只被人認定有清奇逸氣的陶淵明,胸中竟然也有跌宕豪氣,這豈不令人吃驚?他對荊軻刺秦王的壯舉大加贊美,對荊軻功敗垂成、身遭顯戮的命運則深表同情,他的歷史觀彰顯無遺:反抗暴君的義士永遠值得紀念。不必說得太直白,這就足夠了。

唐代文學(xué)家柳宗元對荊軻之死則不存絲毫同情?!霸於撕纹滗J,臨事何趑趄?長虹吐白日,倉促反受誅。”這等于責(zé)備荊軻有良好的開端,卻無美妙的收場,簡單以成敗論英雄;接下去,他的非議更加升級,“始期憂患弭,卒動災(zāi)禍樞”,這等于指責(zé)荊軻為燕國滅亡的禍首。

但稍加分析,道理上全然站不住腳,韓、魏、趙、楚、齊五國都很乖態(tài),并未派遣刺客去刺殺秦王,不也都相繼亡國了嗎?燕國滅亡(公元前222年)在六國之中只比最晚滅亡的齊國(公元前221年)早了一年,由此即可見出,荊軻刺秦王與燕國亡國并沒有必然的因果關(guān)系。刺秦也亡,不刺秦也亡,燕國無法幸免于難。

柳宗元對荊軻不在第一時間刺死秦王,卻要活捉他,也不以為然,“秦皇本詐力,事與桓公殊。奈何效曹子,實謂勇且愚”,荊軻確實想效仿曹沫劫持齊桓公的故事,劫持秦王嬴政,逼迫他簽訂歸還諸侯領(lǐng)土的契約。這個想法確實有點天真。

說到“勇且愚”,韓、魏、趙、楚、齊五國中多的是“怯且智”的大臣,他們又做了什么豐功偉業(yè)?后來,晉朝更有一大批“怯且智”的清談之士,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不是眼看著就黃了嗎?西漢第一謀士張良能夠坐鎮(zhèn)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總不能簡單地歸入勇且愚的行列吧?可他年輕時也同樣帶著勇士和大鐵椎在博浪沙刺殺過秦始皇,可惜只砸中副車,功虧一簣,所幸的是他逃出了生天。英雄多半是荊軻和張良那樣的勇士,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明知不可勝而為之,明知不可活而為之,若套用魯迅先生的語式說,這樣硬朗的傻子才是英雄,才是民族的脊梁。

荊軻犧牲了,燕國滅亡了,但天下義士對于暴君嬴政的仇恨并沒有一筆勾銷。荊軻的好友高漸離一度改名換姓,替人做苦工,后來忍不住技癢,重出江湖,以擊筑而得到秦始皇的賞識和特赦(代價是用馬糞熏瞎他的眼睛)。隨著他與秦始皇的距離日漸靠近,高漸離想為老友荊軻報仇的心情也愈加迫切,他將鉛水灌注在樂器中,找個近身的機會去撲擊秦始皇,由于視覺不夠靈敏,未能成功。秦始皇一怒之下,殺害高漸離,從此再也不敢接近六國之士。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