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女子元宵節(jié)穿白衣 清朝女子戴宮燈形耳墜
元宵的宵,是夜的意思。所以,這是頭一個要在晚上發(fā)生的節(jié)日。
今天適合不眠不休,通宵狂歡。唐伯虎要求我們:不展方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今天,請開口大笑。
不過有點小郁悶的是,元宵不放假。明代,明太宗和明宣宗爺孫兩代,都親自下了詔書:放假十天,民間放燈,“從他飲酒作樂快活”,就算夜巡的人也不準(zhǔn)打擾大家的雅興。
南宋時,杭州官巷口這一帶,曾經(jīng)是燈會最盛的地方。臨安府辦的燈節(jié),一直延續(xù)到眾安橋,到了晚上12點,知府還要做個“夜半演講”,為這場狂歡助助興。
所以,燈,是今夜的頭等大事。但這回想說的燈,不僅是看的。
【今天可以養(yǎng)的燈】
杭州城里,“花街燈如晝”,如果你在北京故宮,走到乾清宮月臺上下,還可以看到四個燈座,兩種燈各一對,月臺上是萬壽燈座,這是清代宮廷每年元宵期間必點的,到二月初三才出燈。
當(dāng)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軋忙頭的。如果你宅在家里,又有點雅興,不如看點不一樣的“燈”。
百合聽得多了,宮燈百合,有點冷門,但它注定是為今晚而生的。
橙黃色花朵,倒掛在莖葉上,看起來,像是一串串中國宮燈。其實,它不姓“中”,生長在南半球,花期剛好在圣誕節(jié),所以它本名“圣誕風(fēng)鈴”,但是,誰叫它這么像燈籠呢,來了中國,名字也得中國風(fēng):宮燈百合。
因為冷門,加上耐寒性略差,杭州的花市上很少能遇到。但是,淘寶上買得到哦。在溫度高的室內(nèi),跟水仙、郁金香一樣,只要買個球根,就可以養(yǎng),長年開花。
【今天可以戴的燈】
上回,我們講到春節(jié)的流行玩物是葫蘆,等到了元宵,大家衣服、首飾上的葫蘆都得撤了,統(tǒng)一換成燈籠造型。
《金瓶梅》二十三回寫道,元宵夜,宋蕙蓮隨孟玉樓到街上走百病之前,特意回房打扮,戴上了“金燈籠墜子”。走百病是何種運(yùn)動,暫且賣個關(guān)子,先說說這墜子。
作者可不是瞎編的,有實物為證。作家孟暉曾在微博上發(fā)過一張圖:一對清代宮燈形金耳墜。耳墜制成六出脊的宮燈,帶蓮花座,花形的挑檐上,掛了一圈圓形小燈球。她認(rèn)為,當(dāng)年元宵節(jié),這對耳環(huán)應(yīng)該晃蕩在女主的耳邊。所以,你那吊墜上的鑰匙、愛心,不稀奇,今天誰戴了宮燈款,才是女神。
這是戴,還有穿。想來,燈籠紋樣不會錯,穿得喜慶一些,出門看燈也有回頭率。
錯了。今天應(yīng)該穿白色。
元宵穿白,這是宋代開始女人間的流行色。為何?
為了月光。元宵夜月色皎潔,白衣,也是“夜光衣”,此時的你,站在月下,反而更為清麗脫俗。
然后就是走百病,其實就是走橋——走過橋來百病無。杭州的橋很多,今晚看完燈,走個橋,約個會,消個化。
【今天可以吃的燈】
走百病前,估計你已經(jīng)吃過湯團(tuán)了。
“打著燈籠都找不到的好湯團(tuán)……”這句話明顯是說給南方人聽的。因為這顆糯米團(tuán)子,像燈籠,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團(tuán)、湯圓。袁世凱洪憲登基,“元宵”和“袁消”聽起來很像,所以勒令大家改叫湯團(tuán)……當(dāng)天有人忘了,貼了一張“新添什錦元宵”的紅紙條在門口,就被喊去喝茶了。
別以為只是名字不同,做法也不一樣。
湯團(tuán)是先搟好了皮,放上餡,然后包起來搓圓。而北方的元宵是搖出來的——把餡放在盛有糯米粉的大篩子里搖,等餡沾滿糯米粉,倒在笊籬里沾水再搖。
北方賣元宵,只有甜的,而南方花樣就多了,雞肉、菜肉、雞油……什么都可以有。有位北方人到南方吃了一碗鮮肉元宵,還以為是粽子。
今天你家的湯圓,還想再來點什么新花樣?給你一個參考:把煮熟的元宵連清湯舀入金鑲小瓷碗后,在湯面上浮幾片玫瑰。
當(dāng)然,這又是從《金瓶梅》里學(xué)來的……但實用,而且有古意,說起來還是明人待客的重要禮節(ji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