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九千歲”魏忠賢的權(quán)勢到底有多大?
魏忠賢,明朝末年著名宦官。入宮后,除忠義大太監(jiān)王安,取代王安之位登上大太監(jiān)之位。又與皇帝奶媽客氏客映月組成客魏集團,將大明王朝控制在自己手中。他與客氏一個在內(nèi),一個在外,互相呼應(yīng),互為支持,最終將朝政大權(quán)玩弄于手中。客氏在內(nèi),禍亂宮廷,殘害忠義嬪妃,在宮內(nèi)各處安插耳目。魏忠賢在外,勾結(jié)小人,排除異己,結(jié)黨營私,陷害忠良,把持朝政。
可以說魏忠賢一人,做到了古代太監(jiān)的巔峰,這點從當時人稱其為“九千九百歲”便可看出。皇帝稱為萬歲,魏忠賢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比皇帝只少一百歲。想想,皇后皇太后也只能稱之為“千歲”,魏忠賢來了個“九千九百歲”,他的權(quán)勢可以說高于皇太后皇后。更為嚴重的是,我們看史書,古人還說過時人“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這就說明,當時國政大權(quán)早已經(jīng)被魏忠賢牢牢控制,皇帝實際上并沒有什么事兒了!
雖然這可能是夸大的說法,畢竟魏忠賢手上的權(quán)利全靠皇帝的寵信,要是哪一天皇帝不高興了,不待見他了,把他拖出去斬了,也就沒魏忠賢什么事兒了!不過鑒于當時的明熹宗朱由校,只一味沉迷于木匠活中,沒空看清魏忠賢的真面目,國家大權(quán)實際上的確掌握在魏忠賢手上。那么,對于這個著名的“九千歲”,他當時的權(quán)勢到底有多大,相信許多人都沒有一個具體的概念,這里就來說明一下。
中國古代,從某個時期開始,給活人建祠堂,并稱之為生祠。一般除了真正有大善舉的人,會有百姓們主動給他建生祠外。生祠最大的人群,應(yīng)該就是某些地方的“父母官”,讓老百姓給他立長生牌位了吧!而魏忠賢呢?便可以說是有這個歷史以來,生祠蓋得最多的了!
那個時候魏忠賢,掌握朝政大權(quán),官吏升遷,也大多看他的眼色行事。為了能夠升到高位,許多官員往往會賄賂魏忠賢,如此好受到魏忠賢的庇護,從此青云直上。京城的官員能夠拜訪到魏忠賢還好說,地方官員卻不能簡答。要是讓別人替自己捎點東西“孝順”這位“九千歲”,又不知道能不能到他的手中。因此不知道從哪個官員開始,各地方官員豪紳,紛紛為魏忠賢建生祠。
建的最多,最起勁的就是是魏忠賢的干兒子、干孫子、干曾孫子、重孫子、灰孫子。各地紛紛效仿,一時間在大明朝的領(lǐng)地內(nèi),魏忠賢的生祠可謂遍地開花。《南中紀聞》中,還記載了天啟六年,在杭州張掖門內(nèi)蓋建的生祠,還得了皇上親賜的匾額,這樣一來更不得了,一時間為魏忠賢建生祠竟成為了一種時尚,“竟為奢麗”。
還有一些記載說,光建生祠還不夠,一些地方的人們在舉辦宴會時,還會將魏忠賢的塑像請出來。然后讓他像人一樣的享受美酒樂舞,塑像的腹中置放錫制的肚腸,上酒時,倒入錫腸中。等差不多后,才把塑像抬到宴會之處,主人先恭恭敬敬的上柱香,然后又請塑像小遺(小便),宴會之人就在下處接酒。
《明史》說:“內(nèi)外大權(quán),一歸忠賢?!边@其實一點也沒錯,當時所有的奏書都不敢直呼魏忠賢名字,而稱“廠臣”,皇帝的獎勵詔書也都用最高贊頌之詞。有記載吏部尚書魏廣微,為了巴結(jié)魏忠賢,起先以同姓尊他為兄,后來竟自貶輩分兒稱他為叔,當時百官中奸小之人紛紛拜倒魏氏門下充當干兒?!睹鞔s事詩》中嘆道:“干兒義子拜盈門,妙語流傳最斷魂。強欲為兒無那老,捋須自嘆不如孫?!庇纱丝梢娢褐屹t當時的權(quán)勢,簡直是氣焰滔天。說他是古今中外第一大太監(jiān)也不為過,和他相比,什么李蓮英,什么劉瑾,全都弱爆了!
這么一個權(quán)勢滔天的大太監(jiān)是怎么死的,相信許多人都很好奇。實際上也沒有什么新意,魏忠賢的一切都是熹宗皇帝給的,明熹宗是魏忠賢最大的倚仗,明熹宗去世后,崇禎繼位。崇禎這人實際上是想干點實事的人,他一上臺,自然會想盡辦法把魏忠賢除掉。經(jīng)過一番運營,魏忠賢一干黨羽皆落入網(wǎng)中,魏忠賢見大勢已去,便自盡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