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墓被盜多次 甚至一次是家族后人所為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1650),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順治七年(1650)冬,死于塞北狩獵途中,追封為“清成宗”。兩個月后,于順治八年(1651)二月剝奪多爾袞的封號,并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帝為其平反,恢復(fù)睿親王封號,重葺墓地,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tǒng)之業(yè),厥功最著”。
據(jù)史料記載,多爾袞死后,被蘇克薩哈、詹岱告發(fā)多謀逆,慘遭掘墓鞭尸。當(dāng)時在北京的意大利傳教士衛(wèi)匡國在《韃靼戰(zhàn)紀(jì)》中記載稱:“順治帝福臨命令毀掉阿瑪王(多爾袞)華麗的陵墓,他們把尸體挖出來,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腦袋,暴尸示眾,他的雄偉壯麗的陵墓化為塵土。”
直到乾隆時期,多爾袞墓才得以重修,暫得安寧;未曾想,僅僅過了150余年,多爾袞墓又遭盜墓,且為家族后人所為,一時轟動京城,眾說紛紜。
1931年3月10日,北平《世界日報》以“前清睿親王墓被盜”為題,報道了一起盜墓案,隨后的11日、14日兩天,又作了連續(xù)報道,多爾袞墓被盜案浮出水面。其中,14日的報道對這起特大盜墓案件做了基本事實陳述與案情總結(jié),相當(dāng)于給了當(dāng)時的北平市民的一份官方公告。
從多爾袞嫡孫、世襲睿親王(民國已廢除封號)的中銓口供來看,盜掘祖墳、與外人平分墓中珍寶的事實已確鑿無疑。口供中的盜墓時間按公歷推算,應(yīng)為1931年2月7日上午8時至下午2時,“刨”了足足6個小時,所得金器玉器及財寶確實是不少的。據(jù)報載,4月7日,中銓等案犯被大興縣公署押解至法院,中銓被判處七年有期徒刑。此案告一段落,塵埃落定。
但多爾袞家族的墓地并未就此安寧,虎視眈眈的各路盜墓者依舊在等待時機,隨時都會再下手盜掘。以多爾袞為首的睿親王家族墓地,散布于京郊多處,還有多座后來世襲睿親王的王爺墓地,墓中未知珍寶太過誘人,總會有鋌而走險者蠢蠢欲動。
果不其然,繼中銓盜案之后不到一年時間,1932年初(舊歷為1931年十二月)在昌平又發(fā)生了一起多爾袞家族墓地盜案。近一年后,1932年12月,這樁盜案才告破獲,案情公之于眾。1932年12月1日,《世界日報》刊載“多爾袞墳?zāi)贡痪颉钡膱蟮?,第一次向世人披露此案案情。?jù)報道內(nèi)容看來,如果不是因為盜墓者群體內(nèi)訌,這樁隱密的盜墓案不知道還要隱匿多久。僅從多爾袞后裔對墓內(nèi)失物的統(tǒng)計來看,金玉財寶的數(shù)量與品質(zhì)都是相當(dāng)驚人的,甚至于并不亞于中銓盜案中的珍寶。
別的姑且不提,單單是提及的“翠玉白菜一顆”,恐怕就是國寶級的頂級珍寶了,是否與現(xiàn)存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翡翠白菜同宗同源,雖不得而知,卻可以想見其隨葬品規(guī)格之高了罷。而“純金五供一堂”,也絕非一般金器可以比擬,從中透露出來的多爾袞家族權(quán)傾朝野之氣焰可見一斑。
所謂“五供”由鼎一只、燭臺一對、花觚一對組成;這組器物大多擺放于宗祠廟宇,祭奠先祖,常見于明清陵墓?,F(xiàn)存的明清陵墓中,玉石、銅、錫、瓷、琺瑯等各種材質(zhì)的五供均可見到,但純金制作的還聞所未聞。
在親王墓地中使用純金五供隨葬,已然有“僭越”祖制之嫌,實在令人匪夷所思。無論如何,從多爾袞家族墓地中被盜珍寶的數(shù)量與質(zhì)量來看,案情都十分重大,可謂國字號大案。
然而,這樁轟動一時的盜墓大案,之后竟然再沒有任何音訊,也再沒有相關(guān)報道的下文。至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不久北平淪陷,日軍于1940年左右,將位于大興縣的多爾袞墓地拆毀,修建了跑馬場。至此,九王墳僅存紅墻根基和寶頂前三合土拜臺。
1954年又因大規(guī)模城市建設(shè)需要,將墓地徹底鏟平。從此,世間再無多爾袞墓,多爾袞及其家族墓地也就此消失,那些盜案報道中羅列陳述的種種奇珍異寶及歷史謎團,都只能停留在偶爾翻閱到幾頁舊報紙的后世讀者之追思與想象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