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那些事 傳國玉璽必須只有一個嗎?
玉璽,就是皇帝專用的印章。印章在周朝開始出現(xiàn),用來表示信用。到了秦朝時期,為了體現(xiàn)帝王與臣民的區(qū)別,皇帝的印章被叫做玉璽,而普通官員所用的印章只能叫做印了。那么皇帝究竟有多少印章呢?是不是只有一個呢?答案是否定的。
一般來說,皇帝有七方玉璽,這在漢代史書上有明確的記載。其中的六方玉璽分別是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和天子信璽,它們都由符節(jié)令丞掌管。在用途上,這六方玉璽各不相同。
我們剛剛說了,皇帝共有七方玉璽,那么除了上述六方玉璽之外,還有一方玉璽是做什么用的呢?這一方玉璽當真是非同小可,因為它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即“傳國玉璽”。傳國玉璽又被叫做傳國璽,始于秦始皇時期。自秦始皇以下,歷代君王手手相傳。
玉璽一般是由玉制成,而傳國玉璽的制作材料是不是更加珍貴呢?這是當然,傳國玉璽是用價值連城的寶物“和氏璧”打造而成的。相傳,和氏璧后來輾轉(zhuǎn)落入秦始皇之手,秦始皇便用此璧制成了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而這八個字是由李斯所書寫。有了這傳國玉璽,就等于有了“皇權(quán)神授、正統(tǒng)合法”的信物。秦始皇死后,歷代帝王都把傳國玉璽視作國之重器,對其奉若奇珍。
鑒于傳國玉璽所蘊含的重大意義,后來歷朝歷代皇帝登基皆以得到傳國玉璽而為中華正統(tǒng)。得之則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則表現(xiàn)其“氣數(shù)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就不被視為“真命天子”。
覬覦皇位者,必須得到傳國玉璽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野心。由于這個緣故,傳國玉璽被搶來爭去,致使這一寶物屢易其主。到了宋朝時期,傳國玉璽終于銷聲匿跡,直到今天仍然杳無蹤影,著實令人扼腕嘆息。
傳國玉璽失蹤以后,皇帝在無奈之下,只好令人仿制傳國玉璽。一般來說,改朝換代時,新任皇帝都要找出上代玉璽,暗示前朝氣數(shù)已盡,新朝興起。
明清兩朝人士對“傳國玉璽”的態(tài)度,已經(jīng)與以往時代有所不同。據(jù)《明史·輿服志·皇帝寶璽》載,禮部尚書傅瀚談及地方送來的傳國璽時評論道:“自秦始皇得藍田玉以為璽,漢以后傳用之。
自是巧爭力取,謂得此乃足已受命,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璽也。故求之不得,則偽造以欺人;得之則君臣色喜,以夸示于天下。是皆貽笑千載。”清高宗御制《國朝傳寶記》也說:“會典所不載者,復有‘受命于天,既壽永昌’一璽,不知何時附藏殿內(nèi),反置之正中。
按其詞雖類古所傳秦璽,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蟲鳥之舊明甚……若論寶,無非秦璽,既真秦璽,亦何足貴!乾隆三年,高斌督河時奏進屬員浚寶應(yīng)河所得玉璽,古澤可愛,又與《輟耕錄》載蔡仲平本頗合。
朕謂此好事者仿刻所為,貯之別殿,視為玩好舊器而已。夫秦璽煨燼,古人論之詳矣。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與本朝傳寶同貯?于義未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