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史上經(jīng)典辯答 誰是三國第一辯手?
三國時期是繼東周列國之后又一個亂世,正是在這種時期出現(xiàn)了很多思維敏捷之人,給他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很好的舞臺。在《演義》里就出現(xiàn)了許許多多的經(jīng)典妙答。
第一位:秦宓的“天辯之對”
秦宓和張溫的“天辯”在整部《演義》里是最精彩的辯論,我感覺要超過舌戰(zhàn)群儒。因為舌戰(zhàn)群儒中的諸葛亮多是以氣質(zhì)和強辯取勝,而秦宓則運用了所學(xué)的知識,巧妙地將對手的無理之問化解,解答了天頭,天耳,天足,天姓幾個根本無法回答的問題,而且能夠在化解的同時維護己方的利場,最后再來個絕妙的反擊,完成了這場精彩的辯論。巧妙指數(shù):10
第二位:楊修的“一合之對”
要說楊修不物正業(yè),真是一點也沒冤枉他:沒什么事干什么要找領(lǐng)導(dǎo)的麻煩?曹丞相不過是寫錯個字嘛,也犯不著“一人一口”把他的點心給吃了。不過話說回來,這個回答真是巧妙之極。巧妙指數(shù):9.5
第三位:鄧艾的“鳳兮之對”
鄧艾就是一個天才兒童,雖然因為口吃“艾艾”地被人瞧不起,但仍能保持自己的尊嚴。司馬懿曾開玩笑地問他:“卿曰艾艾,實是幾艾?”鄧艾能馬上回答道:“鳳兮鳳兮,故是一鳳?!边\用了《論語》里的句子類比,貴在其知識的合理運用。巧妙指數(shù):9
第四位:孔融的“了了之對”
孔融仿佛成了天才兒童的代名詞,在有人認為他只不過“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時候,極切合時機地反擊道:“君之幼時,想必了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其人極為下不來臺。巧妙指數(shù):8.5
第五位:賈詡的“立嗣之對”
在曹操的所有謀士之中,除了郭嘉就屬賈詡了。在回答曹操立誰為嗣時先運用了欲擒故縱的辦法,密而不答,然后巧妙地說了一句:“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币驗樵B,劉表都是因為廢長立幼而導(dǎo)致滅亡,這樣既避開了立嗣這個敏感的話題,又使曹操更好地理會自己的觀點,實在是一舉兩得。巧妙指數(shù):8
第六位:鐘會的“出汗之對”
鐘會出身于文化家庭,從小受到的教育也不錯,在其幼時面見魏帝時就表現(xiàn)出他不同于常人的氣質(zhì)。其兄是“戰(zhàn)戰(zhàn)傈傈,汗出如漿”,而他卻回答“戰(zhàn)戰(zhàn)傈傈,汗不敢出”,充分顯示出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和臨場應(yīng)變能力。巧妙指數(shù):7.5
第七位:諸葛恪的“勸酒之對”
諸葛恪怎么看怎么不象是愚腐木訥的諸葛瑾的兒子,倒頗有乃叔之風(fēng),小小年紀就知道往家里倒騰牲口。特別是在勸老頑固張昭喝酒時,緊緊抓住老家伙虛偽,要面子的心理,因張昭說喝酒非養(yǎng)生之道,指出姜子牙八十多歲仍指揮打仗,而張昭在打仗時在后,宴席時在前,何談養(yǎng)之道。氣得張昭無話可說,只得強飲。巧妙指數(shù):7
第八位:劉備的“失匙之對”
劉皇叔不愧當(dāng)世裊雄也!在曹操這只老狐貍的眼皮底下要想一點破綻不露是難而又難的。把聞言而失匙推說成聞雷而失匙,打消了曹操的戒心。劉備之對貴在借坡下驢,對得自然,對得機警。巧妙指數(shù):6.5
第九位:陳登的“虎鷹之對”
陳登和他爹都是見風(fēng)使舵之輩,然而能在亂世之中保持其“雙重間諜”的身份倒也實屬不易。比如他趁呂布有意降曹時在曹操那里拿了好處費,還得回來向呂布解釋為什么沒有他的份就要用一些智慧了。他巧妙地運用了兩個比喻,說饑鷹餓虎只有空著肚子時才會傷人,如果吃飽了就會不思進取。也趕上呂布是個白癡,就被他簡簡單單地騙過去了。巧妙指數(shù):6
第十位:張松的“無敵之對”
張松訪曹,本是弱國向強國求援,但曹操過于傲慢,于是張松很是殺了殺他的銳氣,先是施展過目不忘的本領(lǐng)使得曹丞相辛辛苦苦寫成的《孟德新書》付之一炬。然后又在曹操夸口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之時大澆而特澆了一盆涼水,歷數(shù)了曹操在濮陽,宛城,赤壁,華容,潼關(guān)的種種慘狀,末了還不忘加上一句:“此皆無敵于天下也!”差點沒將曹操氣得背過氣去。將眾多事實串聯(lián)起來諷刺對手的謬論,此誠絕妙之答。唯一不足的地方是雖然嘴上痛快了,卻險些引來殺身之禍。因此排在第十位。巧妙指數(shù):5.5
妙答,是指在辯論過程中巧妙地回答對手提出的各種各樣的稀奇古怪的問題。由于這些回答都是當(dāng)場即興發(fā)揮的,因此最能表現(xiàn)出人物的知識存儲和臨場應(yīng)變能力,從中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