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幾千年歷史上最會裝聾做啞之人
假裝耳聾口啞。形容故意不理睬;裝做不知或不懂;或故意置身事外。也作“裝聾做啞”。含有貶意??删褪沁@么一個帶有貶意的“裝聾作啞”,卻往往被看成中國歷史上官員在官場中自保的《葵花寶典》。此寶典靈嗎?靈得很!下面就說兩個中國歷史上最會“裝聾作啞”的經(jīng)典人物,來加以印證。
宋朝開國不久,宋太祖趙匡胤就上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quán)”的好戲,借著酒勁,解除了幫助他黃袍加身的開國功臣和親密戰(zhàn)友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張令鐸等人的兵權(quán)。緊接著,趙匡胤起用張瓊擔任殿前都虞侯這一重要軍職。但僅過了兩年,這位救過趙匡胤性命,且生性耿直的都虞侯,便遭人誣告構(gòu)陷,落了個在牢中自殺身亡的結(jié)局。之后,殿前都虞侯這一要職,就由既沒有軍功,也沒有救過皇帝性命的楊信擔任。楊信上任后,不久便突患啞疾,口不能言。好在楊信有個貼身家僮能準確地“翻譯”他的啞語,每當楊信入朝奏事或傳令軍中時,只需他打“啞謎”似的用手比劃幾下,家僮就能準確地把他的意思表達出來。如此一來,楊信雖然身患啞疾,卻絲毫也不影響他對軍隊運轉(zhuǎn)自如的掌控。于是,趙匡胤便更加信任楊信了,不僅沒有因為他的“啞”,影響到他的官職,而且在第二年又授予他節(jié)度使一職,再后來,又將殿前司這種更高級的職位也授給了他,終太祖一朝,趙匡胤對對楊信的信任始終未減。但,讓人沒想到的是,“啞”了十一年的楊信,竟然在臨死的前一天,奇跡般的“康復(fù)”了,并向前來探望他的宋太宗趙光義(趙匡胤之弟),聲情并茂地表達了他對兩朝君王知遇之恩的深切感念。
至此,宋官家才知道,原來楊信是在裝啞,是為了避免重蹈其前任覆轍而裝啞的。不過,宋朝皇帝對楊信還不錯,并沒有因此而追究他的“欺君之罪”。事實上,楊信“裝”成功了,不僅“裝”來了榮華富貴,也“裝”來了大權(quán)在握,并得以善終。楊信是一個裝啞成功的典范。不過,這一成功的典范卻使正直敢言的精神蒙上了塵埃。
如果說宋朝楊信的裝啞,是裝得“成功”,裝得“精彩”的話,那么,清代王文韶的裝聾,就可以說是裝得“圓滑”,裝得“精明”了。王文韶歷經(jīng)了咸豐、同治、光緒三朝,在地方上做過按察使,布政使,巡撫,總督;在朝堂上當過尚書、大學(xué)士、軍機大臣,可謂官運亨通,顯赫一時。據(jù)李伯元《南亭筆記》記載,王文韶一進入朝廷的權(quán)力中樞-軍機處后,就“耳聾逾甚”,也就是說,王文韶的耳朵越來越聾了。一日,兩位大臣為一事爭執(zhí),良久,仍相持不下。慈禧太后問王文韶有何看法,王文韶莞爾一笑,不做答復(fù)。慈禧追問再三,他仍笑而不答。西太后說“你怕得罪人,真是個琉璃蛋!”他還是笑容可掬,并不開口。
很顯然,王文韶的裝聾,是在躲事避風頭,首鼠兩端誰也不得罪,以此來避免被同僚傾軋。也可以這樣說,王文韶的裝聾,是當時清朝官場圓滑趨避之風的一個縮影。但與九百年前楊信裝啞不同的是,王文韶裝聾卻被人識破了,并因其極圓滑,被譏為“琉璃球”、“琉璃蛋”、“油浸枇杷核子”。不過,識破歸識破,譏諷歸譏諷,王文韶這個官卻做得八面玲瓏,左右逢源,只升不降。
由此可見,在獨裁專制的政體下,官員要保命保官保富貴,就得裝,就得像楊信那樣作啞,就得似王文韶這般裝聾,一句話,就得“裝聾作啞”。如果還不夠,為了活命,必要時還得裝病、裝傻、裝瘋、裝死也在所不惜。譬如明成祖朱棣,還在當燕王的時候,為了在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過程中保命,就在大街上裝瘋賣傻。這一招,不但保住了他的性命,還在其后改寫了明朝的歷史。因此,“裝”,也是中國官場上的一大特色。裝好了,性命無憂,官位無憂,富貴無憂。反之,如果不裝或不會裝,干得再好,政績再突出,一不留神得罪了上司,就容易被懷疑有野心;或者,一不小心觸犯了同僚,則難免被猜測不安分。幸運一點,落個被罷官的結(jié)局;要是倒霉,說不定會身首異處,甚至滿門抄斬。由是,中國古代官場就形成了蔚為狀觀的“裝”文化、“裝”技巧和“裝”藝術(shù)。而且,在不同的朝代,或不同的時期,“裝”,往往會風行一時。當然,也有不少的官員看著好像既沒有“裝聾作啞”,也沒有“裝瘋賣傻”,但他們在事實上,卻是啞著、聾著、傻著、病著、瘋著的。譬如,被視為官場《葵花寶典》的“多磕頭,少說話”的招式,就是一個生動的明證。在《三國演義》里,羅貫中用大量篇幅,著重歌頌了劉備一代仁君的英雄形象,說他英明且仁慈,重情又重義,劉備胸襟廣闊,不僅愛民如子,凡事親力親為,更是禮賢下士,知人善用,這樣的仁慈的君主誰能不愛呢?對劉備進行如此美化的刻畫,是因為羅貫中心目里理想的仁君英主就該是這個模樣。
羅貫中雖有夸大,美化的嫌疑,但劉備一生確實能識賢才、用賢士。包括在重用馬謖的問題上,他看得比諸葛亮更加準確,對于挑選用人的眼光明顯要高出諸葛亮。他對于有才之人總是待以厚禮,所以總能令對方感激不盡,并且竭盡終生之力也要去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
但有時他也會受當時的世風影響,比如在對待趙云的時候,他重用趙云,當他是將才,可是又因為趙云的出身而有所慢待。他也會以貌取人,比如龐統(tǒng)。龐統(tǒng)的才能世人皆知,小說里也曾借司馬水鏡之口說劉備,不論是臥龍(諸葛亮),還是鳳雛(龐統(tǒng)),得一則能安天下??梢婟嫿y(tǒng)的才能不亞于諸葛亮,但是當龐統(tǒng)前來投奔劉備時,劉備卻因他長相粗陋,竟然輕率的以一個縣令的職位打發(fā)了他。多虧后來張飛、孫干親睹龐統(tǒng)在未陽的驚人才干,龐統(tǒng)后來才得以受到劉備的重用,不然一代賢才就這么被埋沒了。
當然,羅貫中認為劉備好,卻也沒有把劉備寫成完美到無懈可擊的地步。如果說劉備的仁慈是一個君主最難得的品質(zhì),那么如果過于仁慈就是阻礙他成為仁君的障礙,這就是劉備仁慈的另一面,他的婦人之仁和迂腐之仁。
《三國演義》里的劉備經(jīng)常展現(xiàn)出婦人之仁,比如劉表曾讓荊州給劉備,諸葛亮示意劉備接受,但他卻推辭拒絕,如果是因不忍奪人基業(yè),出于仁義還勉強說得過去,可是后來劉表病逝,蔡氏之輩掌握了荊州,并公然廢長立幼獻出荊州以求投靠曹操。在這個重用的時刻,諸葛亮等人建議劉備可以吊喪為名,一舉消滅蔡氏之輩,從而奪取荊州,也可削弱曹操。但劉備執(zhí)意不肯,還說什么這是執(zhí)其子而奪其地。最后,曹操輕而易舉得到了荊州。諸葛亮眼看著大好時機都錯過了,也無可奈何,而曹操大軍趁勝追擊,諸葛亮只好追隨劉備逃竄流離。
劉備的所做所為看似仁慈,其實對于跟隨他的人來說卻是非常的愚蠢,你的仁慈就是對敵人的仁慈,如果劉備心中念念不忘劉表的托孤之囑托,那也應(yīng)該要扶持劉琦保住荊州,而不是放棄荊州。
劉備重情重義,他與關(guān)羽、張飛桃園結(jié)義,終其一生,情同手足,肝膽相照。當關(guān)羽、張飛相繼去世后,他就喪失了理智,為兄弟之情,而不顧整個國家之事,不聽任何人勸阻,哪怕是諸葛亮、趙子龍左右相勸都不能改變他的要興兵伐吳的決定,最后導(dǎo)致諸葛亮和魯肅二人多年嘔心瀝血建立起的吳蜀聯(lián)盟就斷送在了他的手里,而他自己最終也在白帝城飲恨而亡,為自己畫上一個最慘痛的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