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為何手握重兵但四次拒絕稱帝?
曾國藩為什么不稱帝1864年,湘軍攻下天京,曾國藩有了絕佳的機會成為皇帝,當時的曾國藩兵權在手,又有高官厚爵,可以說是稱帝的絕佳時機。曾國藩的部下也多次向他建議,希望曾抓住這個機會稱帝,但曾國藩數(shù)次拒絕,本文為你一一解析。
曾國藩為什么不稱帝
1864年,湘軍攻下天京,曾國藩有了絕佳的機會成為皇帝,當時的曾國藩兵權在手,又有高官厚爵,可以說是稱帝的絕佳時機。曾國藩的部下也多次向他建議,希望曾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然而曾國藩最終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那么我們說,一生為朝廷的曾國藩,為什么不親手經(jīng)營這片他過去努力維護下來的天下呢,難道曾國藩一生的最終目標僅僅只是做一回個好大臣嗎。我們都知道曾國藩是一位非常有遠見,并且省某遠慮的老城,或許是他預見自己成為皇帝后會發(fā)生什么自己也想不到的事。
我們先歸納幾個原因,看看思維如此敏銳的曾國藩究竟想到了什么當時人們沒有考慮到的。都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一舉動是否能證明當時朝中大臣已再沒有能與曾相媲美的智力了。首先曾國藩已經(jīng)看到了清政府在對抗洋人的態(tài)度上軟弱無能,但是對待漢朝官員上確是機關算盡。當時湘軍的兵力雖在長江數(shù)省占有絕對優(yōu)勢,但是清政府的眼線遍布四周,對湘軍早有防備。左宗棠的存在,在當時對曾國藩來說是很大的制約,加之左宗棠在為清政府效力。
對于自己手中的部下,曾國藩也不是非常有信心,三十萬大軍,能自由調動的卻只有區(qū)區(qū)十余萬,而且李鴻章雖說是曾國藩親手扶植,其忠臣度卻還有待考驗。湘軍的名聲似乎越來越不好,作風也越來越備受爭議,名聲的敗壞程度讓曾國藩不敢貿(mào)然動用湘軍。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心狠手辣,野心勃勃,就算現(xiàn)在表面權曾國藩稱帝,不知道何時也會過河拆橋,篡奪皇位之事也并非不可能,到時候我曾國藩可能要背上歷史罵名。正因為這些原因,曾國藩沒有稱帝,而是逐步鞏固自己的地位,將兵權一點一點操控在手中,漫漫侵蝕著清政府的殘余力量,讓清政府有還手之心卻沒有還手之力。
曾國藩拒絕稱帝
歷史上曾國藩對于自己稱帝是拒絕的,但是曾國藩一生對晚清做出的貢獻不可磨滅,他的湘軍在攻占天京后,已經(jīng)有稱帝的實力,為何他不選擇一個為自己正名的機會呢!
如果曾國藩稱帝,那么我們可以考慮這一方面的原因,也就是軍事實力上的絕對優(yōu)勢,我們知道,沒有軍事實力作為后盾,誰敢站出來說自己要當皇帝,隨時就可能冒出個激進分子來砸你的場子啊。為什么說曾國藩可以稱帝,據(jù)說當時湘軍的總軍團人數(shù),達到了恐怖的三十萬之多,各個支系的軍隊也遍布湘軍眼線,但是隸屬曾國藩管轄的只有區(qū)區(qū)十二萬人。而且軍隊內(nèi)部有動亂,大家人心不和,一有風春草動,就互相猜疑,凝聚力特別差,要是有小人從中作亂,不攻自破只是時間的問題。
但是要打也不是不可能,當時曾國藩的親信還算多,愿意跟著他踏踏實實干的人估計不少,可是這一動兵,少則幾萬,多則幾十萬,大清朝現(xiàn)在輸不起這個人啊。
如果自己稱帝,周圍親信的態(tài)度如何,曾國藩不是不知道,弄不好自己會聲敗名裂,落得里外不是人的下場。而且朝廷對他有恩情,自己也不能說反就反,容易讓歷史學家扣大帽子啊。
所以曾國藩一生多次拒絕稱帝,要是成功,那也不過是多一次的封建王朝,一個英明的皇帝,或許會被淹沒在歷史的浪潮中,中國的命運還是不能得以改變。
曾國藩為官之道
曾國藩認為,當官的首先要耐得住煩惱,身在官場,難免遇到各種麻煩的事情,不僅要遇到,還得要自己一件一件去處理,有的人擅長處理一件事但是事情多了,就容易心浮氣躁,常常做出讓自己后悔的決策,事后還要自己背鍋,給自己帶來不好的后果
所以做官的當務之急,就是要養(yǎng)成遇事冷靜,沉著的性格,只有保持頭腦的冷靜,才能穩(wěn)住部下,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如果急躁不安,只會事半功倍,讓事情的發(fā)展變得更加混亂,在部下面前樹立不了唯信。
曾國藩曾經(jīng)引用過莊子的話,認為名聲是要靠長時間積累的,一個人的聲望的高低是要時間的沉淀的,要是突然名噪一時的那種,如果他不比常人付出更多來維護這份榮耀,那么下場一定不如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臣,這和現(xiàn)在的暴發(fā)戶應該是一個道理。
曾國藩在教育人方面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認為人要保持踏實肯干的心態(tài),在做一件事的時候,無論艱難還是容易,都必須埋頭苦干,半途而廢是最沒用的表現(xiàn),首先對不起先前的努力,其次不能達到成功。曾國藩曾說,當官的最忌諱增強好勝,曾國藩在這點上學習儒家思想,不嫉妒,不急功近利,在處理上級分配的任務時,講求完整性,考慮到別人沒考慮到的就是自己的優(yōu)勢,往往那些想要及早完成,獲得嘉獎的最后會被查出各種問題?,F(xiàn)在的豆腐渣工程就是急功近利,最終危害的可是普通老板姓。
曾國藩用嚴謹?shù)膽B(tài)度去處理各種政務,這樣不僅是對自己的負責,更是對周圍人極大的鼓勵,他曾說當錢財充足的時候一定要出手大方;當自己窮困潦倒時,也要慷概解囊,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曾國藩官職
曾國藩的不同人生階段,所取得的官職是不同的。早期的曾國藩,將心思花在學術研究,考取功名上,這也是當時大多數(shù)文人唯一的出路,從中進士到進入翰林院,在受到賞識后連連升官,在內(nèi)閣學士和刑部侍郎上都任職過一段時間。
隨著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fā),曾國藩在家鄉(xiāng)興辦團練,用來為抗擊農(nóng)民起義做充足的準備,雖然在當時曾國藩似乎與朝廷脫開關系,并沒有擔任正式的官職。但是曾創(chuàng)辦的湘軍是脫離于朝廷的團體,而曾是整個軍隊的統(tǒng)帥,兵權在握的曾國藩,自然不需要再向朝廷謀求一官半職。也就是這個時候,曾有了稱帝的念頭,但是隨后冷靜的曾國藩馬上否認了這個念頭,當務之急是全力圍剿太平天國運動。
慈禧上臺后,曾國藩擁有了迄今為止最大的官銜,兩江總督,掌管軍權,在和平的年代,我們需要軍隊維護和平,在動亂年代我們需要軍隊報名。此番任命,正合曾國藩之意。天京的攻克,和曾國藩領導的湘軍密不可分,曾國藩立了頭等功,武英殿大學士的職位也就顯得名至實歸。在處理天津教會案件的時候,曾國藩激起了英法的憤怒,他強硬的態(tài)度讓清政府吃了不少苦頭,李鴻章代替曾國番的職務在這個位置上做了幾年。曾國藩重新回到兩江總督,卻也物是人非,找不到當初那份親切。清政府在后來加封謚號“文正”給曾國藩,可以說是對他個人能力的最高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