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沒有廁紙怎么擦屁屁?被嚇一跳
我國古代有用竹板擦屁股的記載:竹子削成一尺余長,兩指寬。兩端圓滑不會揩痛pp。有錢人家還會在手柄部雕刻花鳥蟲魚(書法家題字的就更棒啦),用過之后在水盆里涮一下再繼續(xù)用,(古人還是蠻節(jié)儉嘛哈哈哈)也就是后來的廁籌
老百姓的屁股從來不值錢
蔡倫發(fā)明紙以前,老老祖宗們到底用啥擦屁股?其實,沒用紙之前擦拭的工具,有個文雅的詞,名為“廁籌”(又名廁篦、廁簡)。它與馬圈灣遺址的簡牘,十分相似,皆用竹片或者木片制成。最早的記載來自唐朝釋道世的《法苑珠林》,內(nèi)中講述三國時吳國皇帝孫皓偶得一尊金像,不加禮遇,反而將它置于廁所,用于看管丟棄的廁籌。
南北朝以后,紙?zhí)娲窈喅蔀闀鴮懙闹饕d體。于是,紙也納入老百姓擦拭的法眼。然而,用紙拭穢的習慣還是明清人流行起來的。正因為明代人擁有以紙擦屁屁的資本,所以他們敢于嘲笑晉唐時的皇帝、和尚和美女的擦拭方式。
勞動人民對于手紙質(zhì)量的要求真的不高,農(nóng)民兄弟主要用的還是稻草、瓦片。所以,盡管蔡倫早就發(fā)明了紙張,技術(shù)也不斷進步,對剛需群眾而言,擦屁股這件事還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外加上改進后的粗紙而已。
說起來,大概是春秋時期的茅廁簡陋,彼時的正國級人物晉景公姫獳一次吃壞了肚子,出恭時竟然“陷而卒”,死在廁所里。后繼者大概汲取了這一教訓,茅廁修得安全、豪奢。
南北朝時期的名士劉寔,拜訪權(quán)貴石崇時,內(nèi)急想上廁所,“見有絳紗帳大床,茵蓐甚麗,兩婢持錦香囊,寔遽反走”,以為走錯了房間,后來石崇解釋說就是廁所,兩個婢女手中的香囊,里面裝的就是廁籌。
不過,皇室的廁所盡管修得漂亮,擦屁屁的工具卻是多年不得改進,用的也是廁籌。統(tǒng)治者既然明目張膽這么干,老百姓當然也就慢慢養(yǎng)成了以紙擦拭的習慣。不過,明朝前期的皇帝還是享受了一段時期的特供。他們用的不是紙,而是由川省官員進貢的野蠶絲織成的帛。
到了晚清,慈禧太后所用的手紙,據(jù)《宮女談往錄》一書回憶說,是宮女們加工好的細軟的白棉紙,“先把一大張(白棉紙)分開裁好,再輕輕地噴上一點水,噴得比霧還細?!鸭垏姷冒l(fā)潮、發(fā)蔫以后,用銅熨斗輕輕地走兩遍,隨后再裁成長條,墊上濕布,用熱熨斗在紙上只要一來一往就成了。……這樣把又柔軟、又干凈、又有棱角的便紙,折疊好備用”。而像光緒皇帝的用紙則是“揉過、去硝之裱心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