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泊梁山怪人多 功績平平 卻也成了巨頭!
公孫勝這個名字,最早出現(xiàn)在《大宋宣和遺事》中。但只有個名字而沒有故事。而在龔圣與的《宋江三十六贊》及之后的元明雜劇水滸戲里,均難覓其身影?!洞笏涡瓦z事》中的三十六人,在元明雜劇水滸戲中,絕大多數(shù)都露過面,不知為什么,偏偏公孫勝被遺忘了。不過,等到了小說《水滸傳》里,他又突然冒了出來。不僅如此,還坐上第四把交椅,冠以副軍師之職,寫得神乎其神。
在《水滸傳》中,公孫勝的故事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劫取生辰綱;第二部分是被戴宗、李逵請上山后的一系列戰(zhàn)斗,前前后后,有十六回書提到或者有他的故事。劫取生辰綱,上了梁山后,他又沒事可做了,其實這中間發(fā)生了很多事,梁山有很多大行動,比如長途奔襲江州劫法場救宋江、還道村接應(yīng)宋江、三打祝家莊等等,公孫勝不是閑居梁山不動,就是請假回鄉(xiāng)探母,好像這些事與他無關(guān)似的。這個人物,被《水滸傳》作者安排得若有若無。
再來說說智取生辰綱吧。公孫勝是個道行中人,智取生辰綱管他什么事?一個道人,不好好在家修煉,去劫什么生辰綱,真是多管閑事。再說公孫勝有吃有穿,家里還有三間茅房的不動產(chǎn),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家中自有田產(chǎn)山莊,老母自能料理?!?a href="http://redwood-bank.com/sh/"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生活還不錯,轉(zhuǎn)入紅塵干什么?有人說,這是他身在道門,心懷世俗,反映其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這說法就不靠譜了。劫生辰綱是為什么?恐怕參加劫取的人心里都清楚,拿吳用的話來說,就是“大家圖個一世快活”。這哪里有對黑暗現(xiàn)實不滿的意味?劫取生辰綱后,白勝拿了自己應(yīng)得的一部分,藏在床底下地里,慢慢地去“快活”去了;阮氏三兄弟回石碣村享受去了。公孫勝一個道門中人,拿著這些金銀珠寶何用之有?再說生辰綱雖是搜刮民脂民膏得來的“不義之財”,你去搶,如果搶來是用它來濟貧,做善事,還勉強說得過去。他搶來了占為己有,私飽腰包,“圖一世快活”,與蔡京占有有什么不同?“不義之財”還是“不義之財”,只不過換了占有者而已。梁中書的這“不義之財”是搜刮而來,你是搶來的而已,搜刮而來是用其權(quán)力淫威,搶來的完全是強盜行徑。作為道人的公孫勝,去干這個勾當(dāng),也太不安分守己了。這一點,《水滸傳》作者,就不如《大宋宣和遺事》聰明,《大宋宣和遺事》中干脆把公孫勝排除在外,不讓他去干這違法的勾當(dāng),不讓他增加一份這樣的罪名。
公孫勝是個道人,能掐會算,更能呼風(fēng)喚雨,騰云駕霧,點豆成兵。又自幼好習(xí)槍棒,學(xué)成多般武藝,也可算得上半個真人。在與高廉、喬道清、遼國斗法中,他力敵千軍,一支護送生辰綱的隊伍,只楊志一個武夫帶著十幾個軍健押送,對付這伙人,真是小菜一碟,他一個人完全可單獨拿下的事。再說一個人干,影響面還小,獨吞這十萬貫財寶,更能圖幾輩子快活,何必不自己去劫,非要長途跋涉去鄲城縣找?guī)褪帜??這鄲城縣有三個名人:晁蓋、宋江、吳用。論名聲,宋江最大,他為什么不選宋江,而選晁蓋呢?無非是找?guī)褪致?!如果找一個會謀劃的,不如找吳用或宋江,找會武藝的,就更沒有必要,因為自己就是個武林高手,更何況還有道術(shù)。千里迢迢來找晁蓋,說不清是為什么?何況他還不認(rèn)識晁蓋,找到了晁蓋,他就那么有把握知道晁蓋會同意跟他合作,干這不法的勾當(dāng)?
他把這十萬貫“不義之財”的信息送到,他的任務(wù)就完成了。智取過程中,吳用、白勝是主角,他是配角。上梁山火拼王倫,林沖是主角,他又是龍?zhí)?。梁山腳下,與何濤等追捕的官軍廝殺,阮氏三兄弟是主角,他還是配角,只是施展法術(shù)助三阮一臂之力。只見功夫,不見其性格。作者始終沒有對公孫勝這個人物,進行過很好的刻畫。作為梁山上坐第四把交椅的重要人物,其形象顯得特別蒼白。
大概《水滸傳》作者對他沒有更多的構(gòu)想,第二十回上梁山后,到第四十一回,在長達二十一回書中,作者干脆讓他在梁山上休息。除第三十二回在梁山上讓他與宋江見上面外,就沒讓他露面。到第四十二回干脆放他的長假,讓他回老家探母去了,一走又是有十二回書不見其身影,這大概也是作者無奈之舉了。
公孫勝回家探母,是受宋江影響的。宋江上山后,晁蓋就把他老父親、弟弟宋清及家人接上了山,讓其父子團圓。因而鉤起公孫勝了念母之情,想家也說得過去,這也是作者無奈。不放他回去,又無事可寫,不如回去名正言順?;厝チ?,不讓他回來也不合適,因為《水滸傳》還有近三分之二的章回沒有展現(xiàn),一個道中人,不好好為道,上山去做了強人,干了那么多違道之事,羅真人以“吾弟子既脫火坑,學(xué)煉長生,何得再慕此境?自宜慎重,不可妄為”、“此非出家人閑管之事”,不讓他再次下山,也是有道理的??墒枪珜O勝事前與戴宗、李逵說的理由,就前后牴牾了。這里他說:“一者母親年老,無人奉侍;二乃本師羅真人,留在座前聽教?!彼^去“一向云游在外”。智取生辰綱后,他一直留在梁山,老母在家就有人奉侍了?羅真人就不要他聽教了?更何況他還說過“家中自有田產(chǎn)山莊,老母自能料理”,這就說明老母身體健康,生活完全可自理,無需要人奉侍,怎么剛過幾個月,老母就要人奉侍了呢?這不是互相矛盾嗎?這只不過是作者放他“長假”,找的托詞而已。
長期放他的“長假”也不是個事兒,公孫勝總是個水滸人物,又是九天玄女三十六人名單中的第三號人物,就此讓他打住,也不合適。再說《水滸傳》后面還有三分之二的情節(jié)沒展開,座次還沒排,這“老九不能走”是當(dāng)然的,還得請他出山。作者大概也意識,“放長假”雖然找到了理由,不讓他出山也是不行的。于是作者又讓羅真人開口了:“我本不教他去,今為汝大義為重,權(quán)教他去走一遭”,“你的老母,我使人早晚看視,勿得憂念。汝應(yīng)上界天閑星,以此容汝去助宋公明”。羅真人是半個神仙,他哪是現(xiàn)在才清楚宋江、公孫勝都是上界星宿?才以“大義為重”?他過去讓公孫勝下山,就對這一切應(yīng)該了解得很。這時同意徒弟公孫勝下山,只不過又是作者找的借口。
總之《水滸傳》作者寫公孫勝這個人物,有很多無奈,不得不讓他呼之即來,揮之則去,也正因此,公孫勝就成了個說不清、道不明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