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中國歷史上四次著名的“清君側(cè)”事件僅一次成功

2017-05-16 13:01:09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清君側(cè),指的是清除君主身旁的親信、奸臣,也指藩王起兵反對朝廷的一種政治手段,在中國歷史上,曾經(jīng)發(fā)生過四次著名的“清君側(cè)”事件,分別

清君側(cè),指的是清除君主身旁的親信、奸臣,也指藩王起兵反對朝廷的一種政治手段,在中國歷史上,曾經(jīng)發(fā)生過四次著名的“清君側(cè)”事件,分別發(fā)生在漢朝,唐朝,元朝,明朝,其中僅明朝燕王朱棣清君側(cè)成功。

一、劉濞(bì)

劉濞(前216年—前154年),沛郡豐邑(今徐州豐縣)人,漢高祖劉邦之侄,西漢諸侯王,性格剽悍勇猛。公元前196年,二十歲的劉濞受封為沛侯,后英布謀反時,劉濞隨劉邦大破英布軍,公元前195年,封劉濞為吳王,管轄東南三郡五十三城。由于西漢皇帝奉行黃老之道"無為而治",使劉姓宗室諸侯王的勢力日益壯大,日漸驕縱,劉濞在封國內(nèi)大量鑄錢、擴軍,并廣納能人異士,以擴張勢力,圖謀篡奪皇位。公元前180年,漢文帝劉恒繼位后,感到同姓藩國的威脅,采納御史大夫賈誼的建議,開始削弱諸侯勢力的權(quán)力,公元前157年,漢景帝劉啟繼位后,采納御史大夫晁錯的建議,削奪王國封地,于是劉濞開始聯(lián)合楚趙等國謀劃叛亂,公元前154年,劉濞帶領(lǐng)楚、趙等七國以“清君側(cè)”為名,公開叛亂,史稱七國之亂,后被漢軍主將周亞夫擊敗,劉濞兵敗被殺,封國被廢除。

二、安祿山

安祿山(703年—757年),營州(今遼寧朝陽)人,本姓康,其父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個突厥人,因其父早死,他從小隨母在突厥人部族生活,后其母改嫁于突厥將軍安波注之兄安延偃,改姓安,開元初年(713年),突厥部族分裂,他逃離突厥到大唐,后得賞識,在朝廷任職,官至節(jié)度使。由于安祿山欲望膨脹,又目睹了大唐政治腐敗,起了謀反之心,正好安祿山與宰相楊國忠不和,給安祿山提供了絕好機會。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聯(lián)合史思明,以“清君側(cè)”為名,發(fā)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但不敵唐軍,兵敗,被其子殺害。

三、孛羅帖木兒

孛羅帖木兒(?—1365年),又叫孛羅鐵木兒,元末將領(lǐng),蒙古散只兀氏,四川行省左丞相答失八都魯之子,早年從父鎮(zhèn)壓元末紅巾軍起義,多次擊敗紅巾軍及擊殺紅巾軍將領(lǐng),升任中書省平章事,后孛羅帖木兒和另一元朝將領(lǐng)擴廓帖木兒均卷入元末宮廷黨爭。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與擴廓帖木兒爭奪山西和河北地區(qū),次年太子愛猷識理達臘逼迫元順帝解除孛羅帖木兒的職位,后太子命擴廓帖木兒出兵攻打孛羅帖木兒,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孛羅貼木兒以“清君側(cè)”的名義,攻入大都,太子流亡到擴廓帖木兒的屬地太原,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太子領(lǐng)軍反攻大都,孛羅貼木兒戰(zhàn)敗,最終為元順帝密派人刺殺而死。

四、朱棣

朱棣(1360年—1424年),明太祖朱元璋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年號“永樂”,因在位期間文治武功卓越,開創(chuàng)著名的“永樂盛世”,后世稱其“永樂大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同年六月,朱允炆繼位,次年改年號“建文”,是為建文帝。

建文元年(1399年),由于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建文帝接受了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的削藩建議,著手進行削藩,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對此極為不滿,他以“清君側(cè)”為名,起兵謀反,建文帝派兵鎮(zhèn)壓,但朝廷方面屢戰(zhàn)屢敗,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率兵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齊泰、黃子澄等人被誅殺,同年七月,朱棣自立為帝,改元“永樂”,是為明成祖。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