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考試 考生作弊手段你不得不服?
公元858年的一天,大唐科舉會試進行中。
坐在“隔離專席”的考生,站起來提前退場,監(jiān)考的禮部侍郎沈詢見了,頓時松了口氣。
此人經(jīng)過時,沈詢還是忍不住了句:“這么早交卷,這回沒作弊了吧?”
他一臉無辜:“你們盯那么緊,我哪敢,只扶了八位老鐵過馬路而已?!?/p>
沈詢一口血差點噴出來,扎心啊。
這位老司機,就是花間派詩人溫庭筠。他才華橫溢,但運氣糟糕,屢試不中之后,居然生出一種愛好——助人作弊。
老溫怎么在考官眼皮底下開車的,《唐書》怕后人學壞了,給這段打了厚厚的馬賽克。
但沒關(guān)系,科舉制度沿襲千百年,同學們作弊的手段就五花八門登峰造極,下面朕就帶愛卿們抨(學)擊(習)一下——
“作弊手段”TOP 1的,是“懷藏小抄”。
用蠅頭小楷將參考資料抄寫在薄紙上,然后,藏哪里帶進考場好?
古人藏小抄的地方之多,朕的選擇困難癥都要發(fā)作了:鞋底,筆管,空心硯臺底,縫在衣服中間,以及,一些不可描述的地方。
馮夢龍在《古今譚概》里說,萬歷年間就有人就將用油紙卷好小抄,藏在肛門……
藏小抄,真是空間小任務(wù)重,藏的搜的,都不容易啊。
微縮小抄,也由此應(yīng)運而生。晚清的《四書典倉》,長八九厘米、寬五厘米,但上下兩冊居然有11萬字,“四書”的精華濃縮在此了。
有些同學是暴脾氣,忍受不了這種細致活兒,干脆做了件“作弊襯衫”,上面抄滿四書五經(jīng),直接穿在身上。敢情除了作弊,還自帶辟邪神效?
另一種神奇的作弊手段,是生化黑科技。
用鹽水在衣服夾里寫滿字,看著什么都沒有,但進考場后用蠟燭一烘,文字就顯現(xiàn)出來了,俗稱“銀鹽顯影”。
又或者在衣服內(nèi)層用墨魚汁寫滿小抄,再涂上爛泥遮掩。進考場后把泥抹掉,小抄出現(xiàn);再過一段時間,墨魚汁會自己褪掉,真是神不知鬼不覺。
藏小抄、黑科技,都是作弊中的技術(shù)活。最簡單粗暴的土豪方子是“替考”。
替考有兩種:
一是“替名入試”,直接由搶手直接替考。
二是“就院假手”,考生和“槍手”都一起入場考試,謄寫姓名時互換身份,這才達到替考目的嘛。
唐朝時替考很猖獗,一個考場中可能有30%-40%是“槍手”。明清時甚至有替考一條龍服務(wù),從縣試、府試、院試都由“槍手”一手包辦。
有作弊就有反作弊,朕發(fā)現(xiàn),歷代官方有幾大對策:
搜身。
宋朝進考場前就必須先搜身,連鞋底都要重點檢查。同時代的金國,考生還要解開發(fā)髻,袒露身體,甚至連鼻子、耳朵都要被扒拉查看。
沐浴更衣。
因為有人覺得搜身太有辱斯文,建議考試前先集體洗白白,再換上官方統(tǒng)一的“考試服”,體面地打擊了夾帶小抄的問題。
辦準考證。
為了防止“槍手”橫行,從宋代開始,官方要求考生提供有體貌特征的履歷,以便驗明身份。
當時沒有那么多人力去給天下考生逐一畫像,只能用寥寥字,描述考生體貌特征,辨識度嘛,只是聊勝于無。
但這至少是現(xiàn)代準考證的雛形,“浮票”。
作弊屢禁不止,最后一著就是嚴懲。
以酷刑著稱的明朝,科場舞弊的下場是這樣的:
藏小抄、傳閱考卷者發(fā)配邊疆,期限是三屆科舉考試;期滿后還要革去士子身份。
朕最近才說過的“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唐伯虎,為啥后半生坎坷潦倒?正是因為卷入一樁轟動的科場舞弊案。
(風流才子不風流,唐伯虎,我們都誤會你了
他不但受株連入獄,被拷審,出獄后還被永久剝奪科舉資格,人生遭到一萬點暴擊。
到了清朝,對科考舞弊更如同洪水猛獸。
《大清律例》規(guī)定,作弊者輕則罰款,重則戴枷鎖示眾三個月、杖責一百,以及發(fā)配邊疆。
清朝的“科場案”很多,其中順治十四年的“丁酉科場案”,是有科舉以來的最大慘案。
不但參與賄賂的考官、考生被統(tǒng)統(tǒng)處死,家產(chǎn)被抄沒,連直系親屬也遭流放。
至于我們熟悉的魯迅,曾提到少年時家中遇巨變,從此成為破落子弟,嘗遍人情冷暖。
這“變故”,正是祖父周福清的科場舞弊案。
周福清早年考取進士,曾入京為官。因為兒子周伯宜(魯迅之父)屢考不中,他決定向考官行賄。
后來,事情敗露,周福清足足蹲了8年大牢。
家里到處花錢請托營救,從“小康”陷入困頓。兒子周伯宜,秀才功名被革去,35歲就郁郁而終……
千百年來的作弊,怎么最后都成了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