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真跡的去向之謎
王羲之(公元303年—公元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是中國東晉時期的著名書法家、文學(xué)家,后人尊其為“書圣”?,樼穑ń駥偕綎|臨沂)人,后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會稽內(nèi)史,領(lǐng)右將軍,所以又稱“王右軍”。王右軍兼善各體書法,集眾家之長,尤擅行書,其代表作《蘭亭序》(行書)為中華書法史上的一大瑰寶,后人尊為“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所處的時代,還沒有雕版印刷術(shù),所以,雖說“士農(nóng)工商者,國之石民也”,但書法這種事情,還真不是一般的百姓能夠承受得起的。當然,這些對他而言卻算不上是個問題。想必大家聽說過“門閥”一詞,門閥,廣義上的含意,為兩漢到隋唐最為顯著的選拔官員的系統(tǒng),狹義地講,門閥制度特指魏晉時期瑯琊王氏、陳郡謝氏等世家大族——王羲之此人,就出身于瑯琊王氏。常言道,“富不過三代”,但王氏一族,在東晉時期卻是根深蒂固,作為王家人,王羲之有著成才的一切條件,再加上他自身銳意進取,終于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書法大家。相傳說晉帝祭祀,令王羲之把祝詞寫在木板上,派匠人雕刻??套终呦髂救肴郑P墨這才見底,眾人不由得驚嘆驚嘆王羲之的筆力遒勁,竟能入木三分?,F(xiàn)在,我們就來探討那稀世珍寶《蘭亭序》的下落。
王羲之《蘭亭序》全文共28行,計324字。全文有20余“之”字,竟無一雷同,不僅在書法史上,就算是文學(xué)史上,也是一絕。相傳聚會結(jié)束后,王羲之曾多次揮毫,以期達到當日之功,但后來所書都不能讓他滿意,“以為神肋”。世人盛贊《蘭亭序》是“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書法極品,可惜一直到如今,仍是下落不明。自從王羲之書成,人們對《蘭亭序》的追尋似乎從未斷絕過,這其中,就有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他是一國之君,要什么會的找不到?端是搜集了不少“二王(王羲之與其子王獻之皆擅書法,并稱二王)”真跡,唯獨對那“天下第一”求之不得(見何延之《蘭亭記》)。
王羲之一代書法大家,自然比他人更能領(lǐng)略自己“神肋”之作中的意味,再加上屢次重寫,已經(jīng)知道它是不可復(fù)制的,遂把它當作傳家之寶,以期一直傳下去,傳到了他第七世孫智永手里。相傳智永這個人活了一百歲,卻沒有把東西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同樣在書法一道上頗有造詣的弟子,也就是辨才和尚,這和尚甚至在臥室梁上特意鑿了個洞用于安置《蘭亭序》。唐太宗這個時候知道了《蘭亭序》的下落,于是派人索求。不過那辨才也真是天做的膽子,竟然推說不知,執(zhí)意不給。李世民碰了一鼻子灰,卻是并不灰心,派人智取。
這個人叫做蕭翼,這人頗有手段,知道辯才酷愛書法,投其所好,拿出了李世民給的幾幅“二王”真跡,虛虛實實的詐出了真跡所在。辯才書法雖通,膽量亦足,腦袋卻不算靈光,愛虛榮,逞一時之氣,直至蕭翼拿出詔書,才知道自己上了李世民的惡當。蕭翼得計,自然是堂而皇之的取走了真跡,自此加官進爵,貴不可言。
李世民雖然是巧取豪奪取得了這“天下第一”,卻也是真的愛它,讓宮人拓出不少,賜給近臣。這之后的幾十年內(nèi),《蘭亭序》算是定下來了——誰又敢在皇帝手里奪取出去,那實在比虎口拔牙困難了太多。但皇帝也是人,會死的,那么李世民死后,這傳世書法珍品又到了哪里呢?
史載,唐太宗遺詔,他要把《蘭亭序》枕在腦袋面。這么說來,“天下第一”還在唐太宗陵墓(也即昭陵)之內(nèi)了。唐末五代,時任陜西關(guān)中北部節(jié)度使的大軍閥溫韜,盜了不少陵墓。“在鎮(zhèn)七年,唐帝之陵墓在其境內(nèi)者,悉發(fā)掘之,取其所藏金寶?!倍钍烂竦恼蚜暌苍谶@境內(nèi),李世民樹大招風(fēng),當然逃不了出來透透氣的。
那溫韜既然已經(jīng)盜了皇帝的墓,當然不會突然良心發(fā)現(xiàn),給李世民留下一些奇珍,首當其沖者,當是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不過,另有史料證明,出土寶物之中,并沒有《蘭亭序》,它或者,還藏在昭陵之內(nèi)。當然,對于這種稀世奇珍,那盜墓賊刻意不把它記下來也是有可能的,畢竟就算書法界的大爺王羲之都把它當作傳家之寶,溫韜有點私心也是有可能的。當然這種事情最好的不是掩人耳目,所以不記下來。
史學(xué)界對于《蘭亭序》的下落,還有另一個說法,認為它壓根兒就沒有被葬入昭陵,而是到了李治手中,進而進入了亁陵,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溫韜挖到了奇珍異寶無數(shù),卻單單找不到《蘭亭序》——沒有的東西,當然是找不到的。
關(guān)于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下落,那是眾說紛紜,不過有一個觀點倒差不多是公認的:這絕世珍品現(xiàn)世的可能性不大,因為當初本就是以紙為質(zhì),所以就算真從帝陵之中挖出來,那估計也已經(jīng)是黃土一堆,沒人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