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醫(yī)為何稱“懸壺”?用葫蘆保存藥物有什么好處
《后漢書·方術傳下·費長房》記載,東漢時有個叫費長房的人,一日,他在酒樓喝酒解悶,偶見街上有一賣藥的老翁,懸掛著一個藥葫蘆兜售丸散膏丹。賣了一陣,街上行人漸漸散去,老翁就悄悄鉆入了葫蘆之中。
費長房看得真切,好生奇怪,于是斷定這位老翁絕非等閑之輩。他買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見老翁。老翁知他來意,領他一同鉆入葫蘆中。他睜眼一看,只見朱欄畫棟,富麗堂皇,奇花異草,宛若仙山瓊閣,別有洞天。后來,費長房隨老翁十余日學得方術,臨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騎上如飛。這倒是和哈利波特的掃帚有一拼!
等他返回故里時,家人都以為他死了,原來這一去已過了十余年。從此,費長房開始為人治病,他的醫(yī)術非常高明,能醫(yī)百病,驅瘟疫,令人起死回生,成為當時的一代名醫(yī)。他為了紀念老翁,行醫(yī)時總將葫蘆背在身上,時時感念壺公的恩德。
記載雖語涉?zhèn)髌?,但若揭其神誕外衣,不難知壺公、費長房乃東漢時名醫(yī)。壺公的事跡傳之甚廣,歷代醫(yī)家行醫(yī)開業(yè),幾乎無不以,“懸壺之喜”等為賀。從此以后,郎中行醫(yī),便在腰間掛起葫蘆或者診所前懸上個葫蘆當招牌,以表示醫(yī)術高超,人們也因此把葫蘆當作醫(yī)生的標記。因為后世藥房以葫蘆為幌子者眾多,因此又有“不知葫蘆里賣的什么藥”一說。
如今,雖然中醫(yī)大夫“懸壺”已很少見到,但“懸壺”這一說法保留了下來。人們稱賣藥的、行醫(yī)的為“懸壺”,美稱醫(yī)生職業(yè)為“懸壺濟世”,歷代醫(yī)家行醫(yī)開業(yè)則以“懸壺之喜”等為賀。時至今日,仍有不少行醫(yī)者懸葫蘆在診室當作行醫(yī)的標志,這種做法更被眾多藥店、制藥廠等沿用。
其實藥葫蘆并不僅僅只是一只盛藥的“藥壺”,醫(yī)家掛藥葫蘆還有深意:一是向世人表明其“懸壺濟世”之宏愿;二是看重葫蘆之實用價值:用葫蘆保存藥物確實比其他的容器如鐵盒、陶罐、木箱等更好,因其有很強的密封性能,潮氣不易進入,容易保持藥物的干燥。從歷代史籍中可知,古時候的行醫(yī)者無論走到哪里身上都背著葫蘆,如唐代藥王孫思邈采藥時就必掛一個藥葫蘆。而且,葫蘆除了能盛藥,本身也可為藥,能醫(yī)治很多疾病。
葫蘆本身作為一味中藥,味甘淡性平,有利水通淋之功,可用于治療水腫、小便不利、黃疸、腹?jié)M等證。每次15-30克,水煎服,也可配入復方中應用。葫蘆子還可治療牙痛及牙齦腫痛,配牛膝煎水含漱即可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