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不愛紅妝愛武裝 李世民的專屬樂隊

2017-06-02 03:38:40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軍樂,顧名思義,軍中所用的音樂。其以集體合奏為主要表演形式,多氣勢恢弘壯觀,樂曲渾厚流暢。這一文藝傳統(tǒng),我國古已有之。 唐代大詩人

軍樂,顧名思義,軍中所用的音樂。其以集體合奏為主要表演形式,多氣勢恢弘壯觀,樂曲渾厚流暢。這一文藝傳統(tǒng),我國古已有之。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就曾觀賞過一支軍樂,且當即拈筆寫詩贊頌:

太宗十八舉義兵,白旄黃鉞定兩京。

擒充戮竇四海清,二十有四功業(yè)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

他觀賞的,是太宗時代的軍樂,也就是著名的《秦王破陣樂》。此樂奏鳴時一股自信滿滿之氣,以美樂頌太宗,音韻鏗鏘,滿載盛唐風姿。

軍神出場

其實,白居易詩歌里寫的并不準確。他認為太宗是在十八歲開始帥兵征戰(zhàn)的,但事實上,唐太宗李世民開始他的弓馬生涯時,僅十六歲。

當時,隋煬帝為了顯示軍力,帶著部隊一直開拔到雁門,卻被突厥軍隊團團圍困。隋煬帝無奈之下,最后想出一法,“從圍中以木系詔書,投汾水而下,募兵赴援”,臨時招募兵力來解圍。青年李世民很快應征入伍,隸屬于將軍云定興麾下。

當時,去救援的隋兵很少。面對此情況,李世民向云定興貢獻了一條計策:“虜敢圍吾天子者,以為無援故也。今宜先后吾軍為數(shù)十里,使其晝見旌旗,夜聞鉦鼓,以為大至,則可不擊而走之。不然,知我虛實,則勝敗未可知也?!奔匆蕴摯鷮?,拉長隊伍,虛設旗鼓,張大聲勢,嚇唬突厥人。

果然,突厥的偵察兵跑回去告訴突厥可汗,隋軍這次來的部隊,可是海了去了,前后綿延幾十里。突厥可汗聽了,登高一望,只見煙塵滾滾,旗幟如云,臉色頓時大變,立馬扯圍,帶著部隊撤離。

還有一次,在鎮(zhèn)壓一支敵軍的時候,太宗的父親李淵不慎落入敵人埋伏圈,太宗僅憑一張弓、一把長刀,硬是沖入陣中,救出老爹,“遂奮擊,大破之”,上演了一曲倒轉乾坤的大劇。

當然,相對于后來建立大唐以及開疆拓土的一些戰(zhàn)爭來說,這兩次戰(zhàn)斗,對太宗來說,只是熱身運動,小菜一碟。以后,太宗帶著大軍敗劉武周、克薛仁杲、捉竇建德、擒王世充,方才成為真正的不敗將軍,成為一代軍神。

軍樂誕生

正是在后來的一系列戰(zhàn)斗中,名震四方的太宗軍隊才有了軍歌。自此以后,每每大軍出征時,鑼鼓齊鳴,旗幟磨動,鐵血壯士,引吭高歌。其他健兒一聽,渾身熱血,更是噌的一下就起來。

其軍歌,開始名《破陣樂》,但唱著總是哪里少了一絲味道。這支軍歌真正成熟的時間,是在武德二年。

當時,有一路軍閥,首領名叫劉武周,其占據(jù)并州后,派手下大將宋金剛,帶著先鋒尉遲敬德,一路征伐攻取,陷滄州,占蒲州。面對此等勁敵,急火攻心的李淵,準備“詔諸將棄河東以守關中”,他想把自己起兵的根據(jù)地山西一帶棄了,只拘守于關中一隅。李世民一聽,忙出來擋住,給我三萬人,我去打敗劉武周。李淵想想,點頭答應了。

于是,李世民帶著三萬人出發(fā)了。

他采取的,是深溝高壘、疲勞敵人的戰(zhàn)法。即躲在壕溝里,等啊等啊,一口氣等了一年左右的時間,直到感覺劉武周的軍隊士氣下跌了,鼓不起勁兒了,便突然率領大軍沖殺出去,大敗宋金剛。

而待宋金剛帶著敗軍在前面逃時,太宗立刻帶著大軍在后面追。這是典型的閃電戰(zhàn),太宗“一晝夜馳二百里,宿于雀鼠谷之西原。軍士皆饑,太宗不食者二日,行至浩州乃得食,而金剛將尉遲敬德、尋相等皆來降”。

這次閃電戰(zhàn),徹底擊垮劉武周。

這次閃電戰(zhàn),太宗還獲得一員猛將尉遲敬德。

收獲頗豐下,李世民率軍凱歌班師,回歸長安。大勝之后,軍隊當然要唱軍歌慶賀。沿途百姓,還有征戰(zhàn)的軍士,這次竟然自編自導自演,改變舊有歌詞造了一首新曲:

受律辭元首,相將討叛臣。咸歌《破陣樂》,共賞太平人。

歌舞并重

李世民的軍樂傳唱之后,也被其父親唐高祖李淵接受了。反正大唐江山主要是靠這一兒子打下來的,要唱就唱吧。

而且,高祖還特別下發(fā)了一份文件,嚴格規(guī)定:“凡命將出征,有大功獻俘馘,其凱樂用鐃吹二部,樂器有笛篳篥簫笳鐃鼓歌七種,迭奏《破陣樂》等曲?!睂④姌窂拇艘?guī)范化。

《秦王破陣樂》,從此成為大唐海陸兩軍軍歌。此外,朝廷還特別規(guī)定:出征命將的時候,或者勝利歸來獻上俘虜?shù)臅r候,都一定要演奏《秦王破陣樂》。在演奏的時候,要用各種樂器配合,壯大聲威,營造一種戰(zhàn)勝攻取的氣勢。

也就是在這支軍樂中,太宗仗劍騎馬,走向他的一個個輝煌,一直到他登基,到他當了皇帝,到他成為天可汗時,召見客人,宴飲外賓,都是這一支音樂。

更精益求精的是,此時的軍樂演奏中,已經(jīng)配以舞蹈了。

這種舞蹈,彰顯的是盛唐男兒氣,戈矛交輝,鐵甲鏗鏘。跳舞的隊形,是太宗親自編排的,然后“令起居郎呂才依圖教樂工百二十人,被甲執(zhí)戟而習之,以象戰(zhàn)陳之形”,是一支典型的軍中歌舞。

在以后的戰(zhàn)場上,在滅突厥、敗吐谷渾等大戰(zhàn)中,大唐健兒,也是唱著這支軍樂,走向四方的。

事實上,他的軍樂,很多人明顯地看出了其中不足。究其根本,它只是歌唱了一種大唐軍隊的氣勢,以及將士們的英武和統(tǒng)帥的英明。但是,關于具體打敗了哪些敵人,卻沒有點名,更沒有刻畫敵人戰(zhàn)敗投降,或者被殺時可憐巴巴的樣子。

這一點問題,不知為何,頗懂音樂的太宗從來沒有提出修改。

還是在貞觀七年。因天下一片富足,太宗很高興,“宴三品已上及州牧、蠻夷酋長于玄武門”。他一高興,就有一個招牌節(jié)目,演奏軍樂。

原來,太宗早已知道,這支軍樂有不夠完美的地方,他一直沒有改,是因為出自天可汗的仁心。

有種缺憾,竟然如此感人。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