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派徐福東渡 求仙背后隱藏著更大目的
大家都知道,戰(zhàn)國時期有個思想家叫鄒衍,提出“陰陽五行說”,影響直至今日。秦始皇對他這一套就深信不疑,認(rèn)為周朝是火德,那么秦朝就應(yīng)該是水德,所以推崇黑色服飾。他崇尚刑法,刻薄而不講仁愛,其實也受此影響,因為嚴(yán)苛的法律才符合五德中水主陰的命數(shù)。
但很少有人知道,鄒衍在荀子“四?!被A(chǔ)上,提出了一個“大九州”概念,就是把《禹貢》的九州推論出九九八十一州,以及大瀛海。他說:“如此者九(指九州),乃有大瀛海環(huán)其外,天地之際也。”這是中國古代最早關(guān)于陸地和海洋關(guān)系的猜想。盡管這一猜想還是建立在“天圓地平”觀念上,但打破了過去狹隘的世界觀,是對華夷說和天朝中心論的第一次批判。
正是受他影響,出生在內(nèi)陸地區(qū)的秦始皇,才會對浩瀚的海洋充滿向往。我們都知道,秦始皇一統(tǒng)六國之后,曾五次出巡,其中四次是巡海。以往總說他巡海是為了找海上神仙,求得長生不老之藥。其實,《史記·秦始皇本紀(jì)》有三分之一篇幅(約5000字)在講秦始皇巡海的事,但涉及求仙的只有幾百個字而已。而且,尋找海神帶著童男童女即可,為什么還要帶著五谷種子和百工呢?這根本說不通。秦始皇之所以頻繁大規(guī)模巡海,一是因為齊國、越國、燕國等瀕海國家還沒有完全平定,需要通過巡游加強中央權(quán)威;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想開發(fā)沿海地區(qū)、發(fā)展海岸港口、加強海上防御。否則,他不會從內(nèi)地向沿海派出三萬戶移民,還用免征十二年賦稅的措施鼓勵內(nèi)地民眾定居沿海,并且擴建了瑯琊港口,大力發(fā)展海運。
正因為如此,當(dāng)徐福投其所好,提出那個攜帶三千童男童女出海的龐大計劃時,秦始皇才會毫不猶豫的同意了。沒想到,徐福這一走竟然杳無音訊,讓秦始皇很是惱火。而就在此時,一幫儒生和方士在私底下攻擊秦始皇,結(jié)果撞到了槍口上,被活埋了,也就是“焚書坑儒”。
最令人意外的是,當(dāng)徐福重新站在秦始皇面前做出一番辯解后,秦始皇竟然諒解了他,并且同意了再度出海的計劃。注意,這次計劃里多帶了兩類人,那就是“善射”者和“百工”,因為徐福說在海上遇到了“大鮫魚”。《史記》里曾這樣記載:“始皇夢與海神戰(zhàn),如人狀。問占夢博士,曰:‘水神不可見,以大魚蛟龍為候。今上禱祠備謹(jǐn),而有此惡神,當(dāng)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自瑯邪北至榮成山,弗見。至之罘,見巨魚,射殺一魚?!苯裉靵硗茢?,徐福遇到的襲擊很有可能來自當(dāng)?shù)赝林?,之所以說得神神秘秘,是揣摩、迎合秦始皇心思呢。帶著糧食種子,武裝人員和技術(shù)人員,顯然是為了開辟疆土。也就是說,秦始皇已經(jīng)確立了以山東為基地向海外世界開拓的海洋政策,所謂尋求長生不老之藥,很有可能是海洋資源的象征物。只不過,后人為了突出秦始皇的殘暴,故意貶低他的智商和判斷力,將徐福兩次東渡簡單說成是尋找神仙和仙藥。
世間一切生命皆孕育自海洋,海洋遼闊又充滿神秘,常常被看做一種超自然的存在,有關(guān)神仙和神話也就應(yīng)運而生。因此,所謂海洋意識,除了物質(zhì)層面外,還應(yīng)當(dāng)包括海洋信仰。在上古時代的人看來,水具有至高無上的神奇力量,于是就有了水神信仰,至戰(zhàn)國時期大為流行,很多地方都供奉著水神廟。按理說,人的力量應(yīng)在神之下。但是,秦始皇不是一般人,他覺得自己的力量已經(jīng)超過了一般的水神,所以對他們表現(xiàn)出敬而不畏的態(tài)度。
比如,公元前 219年,秦始皇在巡游海疆返回京城的途中,向西南渡過淮河,前往衡山、南郡,乘船順江而下,來到湘山祠。那時,湘君已經(jīng)作為江神被祭祀,即具有“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的神力。沒想到,秦始皇在橫渡湘江時遇上了大風(fēng),幾乎不能渡河。他對阻礙其渡河的水神湘君很不以為然,當(dāng)他從博士官這里知道“湘君”僅僅是堯的女兒、舜的妻子時,深感憤怒。在他看來,一般的水神是應(yīng)該服從其命令,而不是他渡河的阻礙,于是派遣三千服刑役的刑徒,把湘山上的樹全部砍光,將水神湘君所居的湘山變?yōu)楣舛d禿的赭紅色的土山。
在秦始皇看來,水神地位有高低,而且也有善惡,自己只要干掉惡神,就能見到善神。前面記載他做的那個夢,就很能說明這一點。秦始皇喜歡大山,也同樣喜歡大海。關(guān)于秦始皇陵的構(gòu)造,有這樣一段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余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駑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最后這句話,把秦始皇對大海的向往刻畫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