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婆賣瓜中王婆竟是漢子?喋喋不休才被稱王婆
《水滸傳》中的王婆,是一個老寡婦,為西門慶出謀劃策,其戰(zhàn)術(shù)水平絲毫不亞于“三國”里的諸葛亮?!巴跗拧边@一形象,本來與“王婆賣瓜,自賣自夸”走得更近一些。
但“王婆賣瓜”中的王婆是一條漢子,因為他老是喋喋不休地夸自己的哈密瓜有多甜,所以人們便戲稱其為王婆。這不是成語典故,純粹是民間傳說,居然連北宋的神宗皇帝都吃過王婆的哈密瓜,并為其做了最大的廣告代言人。王婆進入《水滸》后,形象突變,其影響力大大超過了賣瓜的漢子。
諸葛亮的“智商”,往往遭致詬病,都近乎妖了??尚≌f中的王婆,在俗世的一言一行,皆親切異常,宛若讀者身邊的“瑣事”。作為一個底層老女人,王婆具有一種最接地氣的智慧與悟性,這恐怕是《紅樓夢》上的賈母都難以練就的看家本領(lǐng)。王婆給西門慶出餿主意,首先當然是為了銀子,但其附加的成就感以及被人所尊重的滿足感,亦溢于言表。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受人尊重,是人們需求的一個極高層次。像王婆這樣的人,一般是很難受人尊重的。不僅如此,就連吃喝睡覺等較低層次的需求,她都不敢有太多的奢望。但是,西門慶要做壞事,而有求于她,便成就了她的“人格”崛起。
在明清小說中,王婆這樣的人物屢見不鮮,成為一種現(xiàn)象級的人物。其實,王婆本人還不是職業(yè)的“媒婆”,她有自己的本職工作:開茶館。她為西門慶獻計,算是賺點外快,搞點兼職。在《金瓶梅》中,另外好幾個“媒婆”,比王婆走得更遠,比如另一位年紀稍輕的文嫂。她的主要業(yè)務,就是與王招宣府的遺孀林太太相互配合,為林氏尋找大量有經(jīng)濟實力的男人。與王婆一樣,文嫂借以從中牟利。與王婆不同的是,文嫂的收入基本全都仰仗于此。
文嫂似乎只做林太太這一家生意,而且非常心安理得,沒有一點包袱,把這項業(yè)務開展得風生水起,怡然自得。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嫂就是林太太的經(jīng)紀人,并且只談風月,不搞什么血腥的暴力或釣人上鉤的仙人跳。如果只談買賣,不談道德,那么文嫂無疑是一位非常成功的職業(yè)經(jīng)紀人。林太太的不堪與放肆姑且不論,單就文嫂來說,她做這種生意所獲得的報酬,比起王婆有過之而無不及,可她結(jié)局還不錯,逍遙于道德的譴責之外。晚明小說大家馮夢龍的“三言”中,第一個故事《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也濃墨重彩地寫到過一個薛婆。
事情是這樣,湖廣省棗陽縣的商人蔣興哥新婚不久,便去廣東料理生意,妻子三巧兒便在家獨守空房。一個偶然的機會,在棗陽做買賣的徽州商人陳商發(fā)現(xiàn)了三巧兒的美,便有了奪人之美的壞心。于是,陳商央求三巧兒家的鄰居薛婆來操刀運營這個事。薛婆如所有資深媒婆一樣,不負重托,把事情辦成了。
后來薛婆、三巧兒與陳商都惡有惡報。而這位薛婆,她其實與《金瓶梅》上的王婆一樣,有自己的固定職業(yè),即挨家串門向婦女推銷手飾,“媒婆”生意亦只是其副業(yè)。媒婆本是紅娘,光明正大地開展業(yè)務,也是為民造福。畢竟“媒妁之言”式的古典婚姻,媒婆是男女結(jié)合的必要中間人。但是,媒婆又是一個很污穢的職業(yè),正如馮夢龍很不客氣地把薛婆定義為“牙婆”,即買賣婦女、強迫或引導婦女走上邪路的特殊職業(yè)者。
中國古代的正史,主角們都是帝王將相,很少能看到底層人的生活狀況。還好,明清小說很給力,把王婆這類小人物的精彩生活血淋淋記錄下來,讓今人大開眼界,充分感受到古典時代也有她們極為廣闊的存在空間。其實,帝王將相只是虛假的“高大上”,而王婆們才是無孔不入,在民間扎根,為所欲為。
媒婆在古代是一個很復雜的人群,有的是做兼職,有的是職業(yè)化的,還有的專干壞事,直接就做牙婆,甚至有如文嫂那樣的“經(jīng)紀人”。這類人之所以大有所為,皆因“男女之大防”后的古代婦女,接觸外界的信息極為有限,甚至兩眼一抹黑,而王婆、文嫂、薛婆這樣的女人,整日在各家各戶串門,乃信息掌握的集大成者,好比現(xiàn)在的微博與微信的大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