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握手規(guī)定 在中國古代握手竟是不吉利動作
“握手”這件在當(dāng)今世界人際交往中發(fā)揮著很大作用且暢通無阻的“法寶”,在古代的中國卻是非常耐人尋味的。眾所周知,中國古人常用的見面禮儀是“作揖”,即兩人相見,抱拳拱手,躬身施禮,更為隆重的見面禮儀便是跪拜乃至磕頭。而“握手”卻與喪葬有關(guān)。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握手在古代是個不吉利動作。
握手是怎么來的
史載,早在先秦時期的喪葬禮俗中,就有“握手”一稱,它是指用黑色帶子系在死者手臂上的物品。這種喪葬風(fēng)俗不僅被世襲,還得以發(fā)揚光大。據(jù)《新唐書·禮樂志》和《大明會典·喪禮》等古籍都記述了喪葬中“握手”的規(guī)定。
古人舉行殯殮儀式時,要往死者嘴里放錢幣、谷物等,以示要有吃有花的,所放之物稱為“含”;往死者耳朵填塞棉球,以示之充耳不聞陰間鬼哭狼嚎,此填充之棉球稱“充耳”;而要死者手中拿著玉或者其他物品,以示不能讓死者兩手空空前往另一個世界,此物則被稱為“握手”。直到晚清,“握手”依然被用作喪葬禮儀。晚清李伯元在小說《文明小史》中描述晚清官員跟意大利地質(zhì)專家初次見面的情景,用的是“拉手”而非“握手”;晚清非常著名的《官場現(xiàn)形記》寫清廷有些官員巴結(jié)洋人時用的也是“拉手”。于是,有人推斷,古代中國人見面沒有“握手”這種禮儀,現(xiàn)代流行的握手禮儀是近代從西方傳入的。
然而,如果要這樣一根筋地理解古代中國的“握手”,卻又曲解了古代“握手”。因為古代典籍中還有關(guān)于“握手”的另一種記載,很快就顛覆了你的分析和想象。成語“握手言歡”中“握手”的含義,跟現(xiàn)代流行的握手禮儀所要表達的意思是幾乎一致的。而這個成語就是源自于一個歷史事實。
《后漢書·李通傳》記載了劉秀與李通初次相見的情景:“及相見,共語移日,握手言歡?!币馑际钦f劉秀與李通初次相見,交談良久,彼此還握了手,雙方都非常高興。而另一個跟握手相關(guān)的成語“握手言和”中的“握手”,似乎是一種外交辭令,跟喪葬中“握手”、劉秀與李通的“握手”所表達的意思又有區(qū)別。
所以,我覺得中國古代人對“握手”這個肢體動作,發(fā)揮了極強的想象力,既跟生有關(guān),又與禮相聯(lián),還與死掛鉤,雖然耐人尋味,但卻也把“握手”上升為一種“道”、一種哲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