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時期的燕國居然成為秦始皇統(tǒng)一的幫兇?
在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階段,燕國無疑是非常低調(diào)的一個。燕國作為西周在北方邊境分封的一個姬姓諸侯國,建國于約公元前1122年,開國君主召公奭是西周宗室大臣,與周武王、周公旦同輩。公元前7世紀燕國吞并薊國,建都薊(今北京市)。疆域范圍大致為今天的北京、天津全部,河北、遼寧、山西、內(nèi)蒙古和朝鮮的一部分。
由于建國以后較長時間內(nèi)與中原各地來往甚少,所以文化較中原各國落后。燕桓侯時,山戎南下攻燕,燕被迫遷都臨易。燕莊公時在山戎的侵略下險些亡國,靠齊桓公“尊王攘夷”的軍事幫助才得以保全,并進而在日后有了發(fā)展,成為春秋時期十二諸侯之一。到了戰(zhàn)國時期,雖然燕國貴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但是在對外對戰(zhàn)績上,除了差點滅亡了齊國一次,幾乎沒有什么拿得出的戰(zhàn)績。不過,一定程度上,燕國卻成為了秦始皇統(tǒng)一的幫兇。
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拜樂毅為上將軍,聯(lián)合秦、韓、趙、魏四國共同伐齊(戰(zhàn)爭開始后楚也加入聯(lián)軍)。激戰(zhàn)于濟西,大敗齊軍。樂毅率燕軍乘勝攻克齊72城,直入都城臨淄。對于這場燕國對齊國的復仇之戰(zhàn),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齊國的軍事實力。畢竟在戰(zhàn)國中期,尤其是齊威王在位時期,齊國的實力足以和秦國并列為東西二帝。
但是,在燕國君臣乃至蘇秦等人的精心謀劃下,齊國自此一蹶不振。當然,在燕昭王去世后,根據(jù)燕國所處的歷史形勢和燕國的實力,幾乎很難徹底吞并齊國,也即田單恢復齊國是在所難免的。由此,樂毅為什么在連下齊國七十余座城池后,單單保留營和即墨兩座城池。主要是考慮到齊國在消滅宋國后引起的五國伐齊,如果燕國吞并齊國的話,搞不好也會招致滅國之禍。
由此,燕國對齊國的打擊,為秦國剪滅東方六國消除了一大障礙。在此之前,齊國還會參與到六國的合縱行動中,一起來對抗秦國。不過,自從被樂毅侵略后,齊國再也不問天下事,關起門來過安樂日子。在失去了齊國的支援后,魏國、韓國、趙國乃至楚國被秦國各個擊破。另一方面,在秦國和趙國之間的長平之戰(zhàn),包括圍困邯鄲的戰(zhàn)役中,燕國不搭救趙國也就算了,竟然在后面對趙國進行騷擾。不管是主觀還是客觀,燕國真的在實實在在地幫助秦國完成統(tǒng)一進程。
最后,雖然長平之戰(zhàn)后趙國國力空虛,但是燕國也實在太不爭氣了,屢屢興兵,依然被趙國打得抱頭鼠竄。當然,燕國之所以要削弱趙國,主要還是自己國力較弱,身邊又站立著齊國和趙國兩個大國。由此,在短視的目光下,燕國自然愿意和秦國一起,將這兩個東方大國搞趴下。但是,從長遠來說,燕國無疑是在飲鴆止渴,最終倒在了秦始皇的大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