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服裝上繪制的禽獸代表什么意義?
衣冠禽獸這個詞語在現(xiàn)代是一個貶義詞。比喻品德敗壞,行為如禽獸的人??墒悄阒绬??衣冠禽獸最早可是一個褒義詞,代指那些當官的人。因為按照明代服制的規(guī)定,當時的官員穿的袍子上是“文禽武獸”,只有當官的人才能穿上繡著飛禽或繪著走獸的官服,可以說,衣冠禽獸是令人羨慕的詞語呢。
明代官員分為九品,每一品的官袍上都縫有繡上了不同類型的飛禽或走獸的補子,稱為補服,并以之來區(qū)分官階的大小。一品至四品袍子的顏色為緋色,五品至七品袍子的顏色為青色,八品至九品袍子的顏色為綠色。下面小編將以文官為例,為大家揭開補服上飛禽的神秘面紗。
一品仙鶴
仙鶴即丹頂鶴,在古代丹頂鶴被賦予了忠貞清正、品德高尚的文化內涵,同時又是長壽的象征。丹頂鶴可高達150cm,裸出的頭頂紅色,身體以白色為主,是一種珍貴的涉禽。
有趣的是,丹頂鶴主要生活在沼澤地區(qū),但是古人卻把它和青松放在一起,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常識性錯誤。但是無論如何,丹頂鶴有著諸如駕鶴西飛的美麗傳說,這個一等文禽也是實至名歸。
二品錦雞
錦雞是雉科的美麗鳥類,包括紅腹錦雞和白腹錦雞。在古代,錦雞有吉祥的寓意,同時北宋徽宗趙佶所繪的“芙蓉錦雞圖”上題有:“秋勁拒霜盛,峨冠錦羽雞,已知全五德,安逸勝鳧鹥”的詩句。
此處“五德”意指雞的“五德”:“頭上有冠是文,腳下雄健是武;臨敵敢斗是勇;見食呼友是仁;按時報曉是信?!奔唇桦u的五種自然天性宣揚人的五種道德品性。當然了,錦雞身上絢麗的花紋也確實是賞心悅目,加上修長的體形,天生就有一股高貴范兒。
三品孔雀
孔雀也是雉科的鳥類,有藍孔雀和綠孔雀兩種。相信親眼目睹過孔雀開屏的人必定會折服于雄孔雀那美麗的尾屏吧。相比于雄鳥,雌孔雀就長得比較平庸了,即沒有長長的尾巴,色彩也不及雄鳥艷麗。孔雀的形象在古代除了在三品文官的補服中使用外,也常用于瓷器及其他服飾的花紋當中。
孔雀也許還會有人好奇,美麗的孔雀能夠飛行嗎?古人雖然有“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的描述,但實際上孔雀并不善于飛行,不過滑翔還是可以做到的……畢竟身披著華麗的羽毛,負荷也不小呢!
古代官員服裝上的禽獸有什么講究?
四品云雁
云雁在古代指大雁,是雁屬鳥類的統(tǒng)稱,具體種已經(jīng)無法考證。在我國古代,雁是詩中常見的鳥類,如賈島的“春風漸向北,云雁不飛南”,陸游的“雨霽雞棲早,風高雁陣斜”,韋應物的“萬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飛”等等。
雁的體形較大,有修長的頸部,具有集體遷徙的習性。它們遷徙時常常會結成雁陣,利用空氣動力學來節(jié)省體力,春天北去,秋天南往,從不失信。古人常觸景生情,于是便有了鴻雁傳書的美好愿望。古代認為雁有仁心,有情義,有智慧,把它繡在了四品的補服上也就不足為奇了。
五品白鷴
白鷴同樣是雉科的鳥類,自古便是著名的觀賞鳥,現(xiàn)在是廣東省的省鳥。雄鳥體形大約1米,有長而白的尾巴,頭頂黑色,臉頰裸皮鮮紅色;而雌鳥則是上體橄欖色至栗色,下體具有褐色的細紋,臉頰的紅色相對暗淡一些。
白鷴翎毛華麗、體色潔白,因為啼聲喑啞,所以又稱為“啞瑞”。據(jù)歷史記載,詩仙李白曾經(jīng)還為了求得胡公養(yǎng)的一對白鷴而寫了一首《贈黃山胡公求白鷴》,由此可見白鷴的吸引力之大。
六品鷺鷥
鷺鷥指的是鷺科的鳥類,在古代通常指大白鷺。大白鷺是一種體形較大的常見鷺類,身上的羽毛雪白無暇,嘴巴是黃色的,頸部有一個特別的扭結,爪黑色。大白鷺常常成群聚集在沼澤或淺灘覓食,起飛時也往往一同行動,古詩有云:一行白鷺上青天。
在廣東等地,鷺類也常被稱為“鶴”,所以下次聽到身邊的人在說白鶴灰鶴的時候,請不要驚訝和糾結。盡管在廣東看見真正的鶴類的幾率微乎其微,但白鷺蒼鷺等“鶴”還是挺常見的。
七品鸂鶒
鸂鶒(xīchì)是古人所說的一種水鳥,但具體指向不明。有些資料認為鸂鶒就是鴛鴦,因為按古時的資料描述它是一種長有漂亮的彩色毛羽的水鳥,經(jīng)常雌雄相隨,喜歡共宿,也愛同飛并游。
上面的描述與鴛鴦確實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也有人指出鸂鶒的造型特征是背部為墨綠或青藍色鱗狀羽毛,這點與鴛鴦不符。除此以外,唐詩中也提到:“浪捧鴛鴦兒,波搖鸂鶒子?!庇纱藖砜?,古人也是將鴛鴦與鸂鶒區(qū)別開來的呢。
八品黃鸝
黃鸝是黃鸝屬鳥類的統(tǒng)稱,具體有枕黃鸝、細嘴黃鸝等,中等體形的鳴禽,羽毛黃色,眼部常有黑色的斑塊,雄鳥的顏色較為鮮艷,而雌鳥的相對暗淡。常棲息于闊葉林中,叫聲悅耳動聽,富有變化,是著名的食蟲益鳥。黃鸝的身影也經(jīng)常在古詩中出現(xiàn),如“兩個黃鸝鳴翠柳”、“隔葉黃鸝空好音”、“上有黃鸝深樹鳴”等。
九品鵪鶉
鵪鶉也是雉科的鳥類,第一時間是不是想到了鵪鶉蛋呢?鵪鶉是體小(約20cm)而滾圓的灰褐色鳥兒,頭具有條紋及近白色的長眉紋,嘴巴灰色,身上有不規(guī)則的斑紋,常在茂密的野草或矮樹叢的平原、荒地及山坡丘陵一帶活動,有時也到耕地附近活動,有夏羽和冬羽的變化。由于鵪鶉的翅膀短小,不能高飛久飛,遷徙能力相對較弱,因此也成為了重要的養(yǎng)殖禽鳥。
鵪鶉在中國俗稱“羅鶉”,又名“早秋”。由于它們的羽色斑駁,好像補丁很多的舊衣服,所以古人形容衣著襤褸為“鶉衣“,成語中有“鶉衣百結”,“衣若懸鶉”,杜甫詩中還有“鶉衣寸寸針”的句子……九品繡鵪鶉,會不會有諷刺他們官位低微的意思呢?盡管明清兩代的官服都繡著禽獸,但是它們之間還是有一些細微的差別,這點需要大家注意區(qū)分。
另外,衣冠禽獸由褒義詞到貶義詞的轉變,很有可能是因為在明朝中晚期,官場腐敗不堪,某些官員貪贓枉法、為非作歹、欺壓百姓,如同禽獸,老百姓也就漸漸地將“衣冠禽獸”這個成語作為貶義詞來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