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盜墓神器洛陽鏟 入土探墓摸金手!
2017-06-24 11:09:00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
導(dǎo)語:“洛陽鏟”是民國年間盜墓賊手中的第一利器,是河南洛陽附近村民李鴨子于20世紀初發(fā)明,并為后人逐漸改進。最早廣泛用于盜墓,后成為考古學
“洛陽鏟”是民國年間盜墓賊手中的第一利器,是河南洛陽附近村民李鴨子于20世紀初發(fā)明,并為后人逐漸改進。最早廣泛用于盜墓,后成為考古學工具。
洛陽是洛陽鏟唯一的產(chǎn)地,“生在蘇杭,葬在北邙”,這里堆積起了厚厚的邙山,山上有數(shù)不清的歷朝古墓,所以盜墓風行之下,探墓利器洛陽鏟就是這樣產(chǎn)生的,鏟身不是扁形而是半圓筒形,類似于瓦筒狀,很像七八十年代常見的一種兇器——管兒插。
那么,“洛陽鏟”是怎樣成為入土探墓摸金手呢?簡單來說,洛陽鏟接上鏟管,就可以打入地下十幾米,甚至幾十米深處,鏟子提起之后,鏟頭內(nèi)面會帶出一筒土壤,就可以判斷是死土活土。死土就是沒有動過的土,在底下沒有什么東西;活土就是動過的土,說明這底下不是墓就是葬坑,觀察活土,就可以判斷墓的形狀、年代。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封土多為青色膏泥;唐、宋陵墓則多“糯米泥”;明清墓多用石灰;秦漢時期多用水銀、朱砂、玉器。圈內(nèi)行話叫“看土”。學會看土,也就是分辨土壤情況,是盜墓賊必須掌握的基本功之一,圈內(nèi)也有說法,叫比“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