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同性戀被稱為“磨鏡”是什么典故?
中國的通行文化由來已久,對男同性戀有“分桃”、“龍陽”、“斷袖”的說法,可是對于“磨鏡”,知道的人似乎不多,其實“磨鏡”是中國古代對于女同性戀的稱呼。
“磨鏡”即磨治銅鏡也。古用銅鏡,須常磨光方能照影。而把女同性戀叫作“磨鏡”的意思就是,由于雙方有同樣的性別構(gòu)造,相互經(jīng)常撫摸摩擦對方的身體得到快樂和滿足就好比在中間放置了一面鏡子而在廝磨,故稱“磨鏡”。
這其實很好想象,男女平等,那么有男同性戀也必然會有女同性戀,只不過由于古代女子地位不高,代表人物不多,所以“磨鏡”的情況很少被人提起,性是人類的一種自然需求,在正常情況下,無論男人和女人都渴求愛情、婚姻與性的幸福。
比較多的“磨鏡”是聚集在皇宮中的,“宮花寂寞紅”,這幾個字非常慘淡的描寫了古代神功女子的可悲,他們能接觸到的人只有皇上和太監(jiān),太監(jiān)是沒有性能力的,而皇帝只有一個,在宮廷女性中能得到皇帝寵幸的又有幾個呢?
在一個個長夜后很自然有有一部分宮女尋求一些宣泄欲望的方法,性宣泄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其一是和太監(jiān)結(jié)成掛名夫妻,日日一起吃飯,借以得到感情上的安慰,這稱“對食”。著名的太監(jiān)“魏忠賢”和“客氏”就是一對“對食”。另一種方式就是我們所說的“磨鏡”了。
對于磨鏡的記載也有很多,劉向的《列仙傳·負局先生》記載:“負局先生不知何許人,語似燕代間人,常負磨鏡局,循吳市中,炫磨鏡一錢?!鼻宕≌f家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神女》中也有“問其人,乃諸姓,市中磨鏡者也”之說。
有些女尼姑、女道姑自不能免,像魚玄機這樣的風(fēng)流女道士絕非個別。除了搞異性戀之外,搞同性戀的更多,而社會對搞女同性戀更為寬容,因為這不破壞婚姻家庭,不算“失節(jié)”,也不影響子女的血統(tǒng)。
磨鏡并無不對,它本身就是人類的本能之一產(chǎn)生的文化,對待同性戀的態(tài)度應(yīng)該是不提倡不反對。愛本無對錯,真愛,都值得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