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故宮里那么多井為何里面的水卻無人敢喝
說到故宮,里面發(fā)生的事實在太多了,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作為明清兩朝的政治中心,故宮的一草一木,都見證過無數(shù)不為人知的故事。今天小編為大家講一下故宮里的水井。故宮始建于明朝永樂年間,規(guī)模宏大,足足有一百個足球場那么大,里面建有房屋千間。所以故宮里究竟有多少口井,恐怕誰也說不出個具體的數(shù)字來。如果你認為,這些井和普通人家的水井一樣,都是供人飲水用的,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這些水井修建的初衷,肯定是用來做生活用水的,但沒過兩年,就沒人敢喝這井里的水了。一直到清朝末年,這些水井最大的作用,是救火。在現(xiàn)存的名勝古跡建筑群內,發(fā)生火災次數(shù)最多的,當屬故宮。據(jù)統(tǒng)計,自明朝永樂年間至今約六百年的歷史中,故宮共發(fā)生火災近100起。
公元1415年,明成祖命人在午門前放焰火,不料引發(fā)火災,將午門城樓燒毀,并燒死很多人。公元1421年,故宮三大殿因遭雷劈引發(fā)火災,火勢兇猛,勢不可擋。朱棣惶恐不安,認為這是老天對他的懲罰,起火當天便跑去太廟祭祀。
萬歷年間的火災更是頻繁,萬歷皇帝在位48年,平均每兩年發(fā)生一次火災。此后的清朝,故宮的火災更是嚴重,順治、康熙、乾隆、嘉慶、同治、光緒年間都發(fā)生過大型火災,無一幸免。嘉慶二年,乾清宮失火,燒毀很多古籍,87歲的太上皇認為這是上天動怒,還因此下了一個《罪己詔》。
為什么故宮這么容易發(fā)生火災?究其根本,是因為宮內大大小小的宮殿,全是木質結構,很容易著火。這個時候宮里的水井就派上了用場,用來滅火。當然了,宮里人的生活用水,比如澆花,拖地,打掃衛(wèi)生等,這些水大都來自井里,但唯獨飲用水不用井水。不光是皇帝,就連宮女、太監(jiān)們也從來不喝井水。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在宮里人看來,這些井里的水都是不干凈的。從明至清,宮中勾心斗角的事屢見不鮮,后宮女人為了爭寵,什么事都做得出來,包括往井水里下藥這種喪盡天良的事;還有,深宮里不堪負重而投井自殺的妃子、宮女不在少數(shù),指不定哪個井里就有尸體。所以,宮里的人對這些井避之不及,能不用就不用。那宮里那么多人每天的飲用水從哪兒來呢?
頤和園西邊有一座山,叫玉泉山,那里有流泉活水,水質絕佳。乾隆帝十分喜愛此處,封其為“天下第一泉”。宮里的飲用水便來自這座玉泉山。每天早上城門一開,第一批進城的就是運水車。宮里還規(guī)定了每個人的用水量,比如皇帝每天享有50罐水,太后25罐,宮女只有兩罐。
故宮最著名的井,應當是珍妃井了。清朝末年,八國聯(lián)軍打入北京,慈禧以“珍妃年少,洋人入城,免受污辱”為由,命珍妃投井。珍妃死后的第二年,尸體才被打撈上來,葬于崇陵妃園。如今此井依舊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