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在去世的前一天 為什么要毒死光緒皇帝
公元1908年11月14日,在位長達34年但年僅38歲的光緒皇帝駕崩。一天以后,統(tǒng)治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慈禧太后也撒手人寰。半個月之后,年僅2歲多的溥儀繼位,光緒皇帝的親弟弟載灃出任攝政王。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后來歷史學家對光緒的骨骼進行了化驗,發(fā)現(xiàn)光緒體內(nèi)的含有大量的砒霜,因此可以斷定是慈禧毒死了光緒皇帝。那么一個問題出現(xiàn)了,慈溪為什么要毒死光緒皇帝。
一、為了自己身后的安全,慈禧不得不這么做
在慈禧40歲那年,他的親生兒子同治皇帝駕崩,死因自然是多種多樣。在同治皇帝去世以后,慈禧把自己年經(jīng)四歲的親侄子帶進了宮中,這就是此后的光緒皇帝。在光緒成長期間,這對所謂母子之間的感情還是不錯的。光緒皇帝每天都回去給慈禧請安,也會詢問一下政務(wù)。在光緒大婚之后,開始了親政的生涯。在這段時間內(nèi),光緒是真真切切的親政,慈禧把幾乎所有的全力都交給了光緒,然后自己回頤和園養(yǎng)老。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的前期,其實慈禧并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由著光緒皇帝放手去干。慈禧和光緒二人之間的矛盾發(fā)生在甲午戰(zhàn)爭之后,在清軍第一階段戰(zhàn)敗之后,堅持繼續(xù)作戰(zhàn)的是慈禧,而光緒皇帝竟然選擇了主和。這就是真實的歷史,和教科書中的記錄大相徑庭。
甲午戰(zhàn)敗之后,清廷很快就開始了維新變法運動。客觀的說,這場變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具體頒布的政令卻是在瞎折騰。這場變革的結(jié)果是很多人都清楚的,慈禧太后重新訓政,而光緒皇帝成為了傀儡。光緒皇帝十分年輕,他有十足的把握熬死慈禧太后。慈禧和光緒已經(jīng)徹底決裂,這是明白的事情。光緒不止一次對外宣稱“自己親自以后將如何如何?!边@給慈禧帶來了很大的危機感,慈禧開始為自己的身后事?lián)?。在自己去世之后,光緒皇帝沒有了制約,肯定會再次親政。到時他肯定會反攻倒算,而慈禧的名譽將很難保證。更要命的是慈禧也要為自己的家族考慮,光緒無法向慈禧報復,但很有可能對著慈禧的家族報復。此行想通了這些之后,就不得不毒死光緒。
二、光緒重新親政對中國來說,未必是一件好事
有很多人認為如果光緒很夠親政,中國就會富強起來,但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光緒即便親政,他也要首先保證滿清王朝、保證愛新覺羅家族的統(tǒng)治。光緒從小接受的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也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那套邏輯。指望光緒皇帝的腦子里出現(xiàn)美國三權(quán)分立或者英國君主立憲的概念的可能性是零,他仍然是一個集權(quán)家天下體制下的皇帝。光緒皇帝的政治水平也有問題,在甲午戰(zhàn)爭期間,光緒皇帝抱著記載康熙皇帝事跡的《圣武記》遙控指揮戰(zhàn)爭,搞得清軍在不該出戰(zhàn)的情況下出戰(zhàn)。在維新變法期間,光緒皇帝頒布了很多改革的政令。但是這些政令根本行不通,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人都認為這是在瞎折騰。而且光緒皇帝的權(quán)力欲望很強,他不喜歡大臣忤逆他的決定,這就注定了他甚至還不如后來的載灃。
在庚子戰(zhàn)爭之后,清朝內(nèi)部也確實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也就是所謂的預備立憲,在預備立憲的同時,各種近現(xiàn)代的工程陸續(xù)開始,唯一在國民思想上處于滯后。當時改革兩個代表人物是張之洞和袁世凱,但是光緒皇帝非常不喜歡這兩個人。尤其是袁世凱,光緒皇帝對他恨之入骨。如果光緒皇帝親政,張之洞肯定會被勒令退休,至于袁世凱難逃一死。這樣一來,清朝的改革就會喪失領(lǐng)軍人物。這無論是對滿清還是對中國來說都不是什么好事,在真實的歷史中,載灃出任攝政王之后,的確開始對張之洞和袁世凱下手。如果是光緒重新親政,只能說有過之而無不及。光緒沒有改革的戰(zhàn)略眼光,更沒有近代改革所必要的知識,他再次親政之后,歷史有可能不是前進,是滯后甚至是嚴重的倒退。
三、清廷的固有體制不可能完成所謂的君主立憲
在清朝最后的一段時間內(nèi),清廷也宣布了要進行立憲。但是這個立憲本身就無法成立,清廷首先要保證皇族的權(quán)力,而立憲本身就是為了個人專制為目的的。英國君主立憲體制中,國王僅僅是一個象征,內(nèi)閣負責對國王負責。但是內(nèi)閣如果不合格,在議會的彈劾下,國王可以解除這個內(nèi)閣。但是在清末這卻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騙局,首先在家天下的時代,皇帝不會放棄自己的權(quán)利。即便是皇帝太小,那也還有攝政王。所謂的內(nèi)閣有一半以上的成員都是皇族,這個皇族內(nèi)閣首先要保證自己皇族的權(quán)力和利益,至于人民的利益不值一提。在這樣情況下,建立起來了的君主立憲根本是換湯不換藥。心中沒有人民,那就必將被人民所拋棄,這僅僅是一個時間問題。1911年,武昌起義的槍炮聲為滿清王朝敲響了歷史的喪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