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被內(nèi)部集團出賣的?何人出賣了大宋朝廷
1004年,遼軍大舉入侵宋境,深入宋朝都城附近之澶州,其間僅隔一條黃河。一時之間,宋朝廷大嘩,宋真宗急召大臣商議。王欽若建議遷都金陵(今南京),大臣陳堯叟(蜀人)主張遷都成都,宰相寇準則主張堅決抵抗。最終,宋真宗采納了寇準的主張,在澶州打敗了遼軍。但由于害怕戰(zhàn)事曠日持久,宋真宗還是與遼人簽訂了澶淵之盟,以經(jīng)濟利益換取兩國和平。
這里不講澶淵之盟的影響,只講大戰(zhàn)之前宋廷的決策。王欽若為什么要建議遷都金陵?王欽若,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是江南大地主集團的代表。在北宋初年,江南大地主集團是一股政治上被壓抑的勢力。據(jù)說,宋太祖曾有言:南人不得居我朝相位。宋太祖何以會有此言?宋朝的建立,是以中原為根據(jù)地的。宋太祖在后周王朝時,任歸德節(jié)度使,歸德在今天河南商丘一帶,古為宋地,宋朝即以此得名。而當時的金陵一帶,則是南唐的都城,統(tǒng)治蘇南、皖南、江西一帶。北宋攻滅南唐,南唐大地主失去了政治上的優(yōu)勢地位,能不怨恨宋朝嗎?是以宋太祖不肯讓南人任相,以免他們把持宋朝國政,做出損公肥私之舉。果然,在澶州之戰(zhàn)的決策上,以王欽若為代表的江南大地主集團暴露了他們的目的:放棄中原,遷都金陵。金陵正是今天的南京,如果遷都金陵,無異于提高江南大地主的地位,但代價卻是將中原父老百姓犧牲于遼軍的鐵蹄之下。這種做法,無疑是要中原百姓為江南大地主做擋箭牌,以鄰為壑。
另一個大臣陳堯叟的想法與王欽若大體相當,也是要以中原百姓為擋箭牌。只是他主張的是遷都成都,與王欽若方向不同。好在宋真宗聽從了寇準的主張,才保住了大宋江山,否則宋朝早早地進入南宋時代了。從王欽若、陳堯叟的主張看,當時宋朝境內(nèi)存在著一股只顧地方集團利益,不顧國家大局的勢力集團,所以宋朝才會積貧積弱,國勢不振。宋朝后來遭受靖康之變,宋室南遷,其征兆在宋初就存在了,只是其危害后來才明顯。本來,宋朝的國力是遠遠強于遼、金等外敵的,只是宋朝內(nèi)部存在著一股狡猾的敵人,以犧牲國家大局和百姓利益為代價,換取他們自身地位的提高。宋朝真正的失敗,不是敗給了外敵,而是被內(nèi)部的地方勢力集團出賣的。王欽若后來以諂媚的手段討好宋真宗,說寇準壞話,終于將寇準排擠出了朝廷,掌握了朝廷大權(quán)。由王欽若這樣的小人把持朝政,宋朝能不衰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