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的皇家恩怨 朱高熾和朱高煦的兄弟恩仇
朱高熾和朱高煦是朱棣的兩個兒子,都是朱棣的徐皇后所生,而徐皇后是大明開國功臣徐達的女兒,朱高熾小時候性格沉靜,喜愛讀書,朱元璋非常喜歡,把他封為燕王朱棣的世子,就等于,朱元璋宣布,朱高熾是燕王的繼承人。而朱高熾和朱高煦同父同母,小時候關(guān)系應(yīng)該是很好的,朱高煦小時候不愛讀書,還很調(diào)皮,爺爺朱元璋非常討厭他。
兄弟兩個本來在南京讀書,朱元璋死后,朱允炆想削藩,看到朱棣有造反的苗頭,準備扣押兄弟兩個做人質(zhì),朱高煦為人機警,見風(fēng)聲不對,就偷了舅舅的馬,和朱高熾一起逃回北京,撿到一條命,朱高熾對此記憶尤深,所以,終其一生,對朱高煦一直很好,應(yīng)該講,哥哥為人仁義。朱允炆削藩,導(dǎo)致朱棣造反,歷史稱為靖難之役,在靖難之役中,朱高煦屢立戰(zhàn)功,父親朱棣既高興,又喜歡朱高煦,夸下海口,鼓勵朱高熙好好干,說你哥哥身體不好,你大有希望,沒想到,這句話,害了朱高煦一輩子,從此,朱高煦以李世民自居。
朱高煦盡管打仗勇猛,但是,如果和李世民比起來,還是不可同日而語,李世民文武全才,更是胸懷大志,而最重要的是,李世民在指揮作戰(zhàn)的過程中,已經(jīng)積累了很高的威望,自己手下文臣武將,已經(jīng)成了氣候,與太子李建成相比,已經(jīng)取得很大的優(yōu)勢,而朱高煦并不具備這個條件,在靖難之役中,朱棣是總指揮,姚廣孝是總策劃,朱高煦只是朱棣手下的一員猛將,和李世民的作用,不能相比。而在靖難之役中,朱高熾和母親徐皇后堅守北京,當時,北京是燕王的根據(jù)地,如果失去北京,燕王就會成為落草之寇,李景隆的的50萬大軍,圍住北京城,朱高熾不敢有一點懈怠,經(jīng)過艱苦努力,終于守住北京城,為朱棣做皇帝立了大功。
朱高熾為人老實,并且寬宏大量,朱棣一開始對朱高熾不滿意,嫌他胖,不能騎馬打仗,武將中也有一部分人,主張立朱高煦做太子,而文臣主張立朱高熾,一個原因,是朱高熾是嫡長子,具有合法性,而且朱高熾的世子地位,是朱元璋封的,而當時的才子解縉,也主張立朱高熾,解縉還對朱棣講,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是好圣孫,朱棣也考慮到,朱高熾為人心地善良,而朱高煦為人心狠手辣,立朱高熾,朱高煦不會有危險,如果改立朱高煦,朱高熾日后會有危險,朱棣不想看到他們兄弟相殘。
朱高煦被封為漢王,朱棣讓他去云南就藩,朱高煦不肯去,后來,被改封在山東惠民,朱高煦屢犯錯誤,朱高熾一直維護弟弟,而弟弟從來不感恩圖報,反而經(jīng)常冷嘲熱諷哥哥,哥哥并不在意,朱高熾在朱棣死后,做了皇帝,但時間不長,就駕崩了,兒子朱瞻基繼位,朱高煦在朱瞻基從南京回北京的路上設(shè)伏,企圖截殺朱瞻基,結(jié)果,沒有成功,后來,朱高煦造反,朱瞻基御駕親征,兵不血刃,俘虜朱高煦,說明,朱高煦有勇無謀,并沒有做皇帝的雄才大略,俘虜朱高煦后,并沒有殺他,把他關(guān)押在北京西城。
朱高煦造反失敗后,并不甘心,一次,朱瞻基去看望朱高煦,朱高煦并不感恩,反而,趁朱瞻基不注意,把朱瞻基絆倒,朱瞻基大怒,把朱高煦扣在三百斤重的鍋下,旁邊堆起木材,點上火,把朱高煦活活燒死,朱高煦死的很慘。平心而論,朱高煦既沒有做皇帝的先天條件,因為當時很講究嫡長子繼承制,而且,和哥哥相比,也沒有特別突出的才能,應(yīng)該,心態(tài)平一點,特別是朱棣沒有改立的意思后,更應(yīng)該承認現(xiàn)實,不要做無謂的努力,結(jié)果,不到黃河心不死,害了自己和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