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軼事 乾隆考察聲音防止“高考移民”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七月的一天,號稱“十全老人”的乾隆帝已經(jīng)67歲了,但一點也不糊涂,依然有精力在宮內(nèi)接見浙江解餉官紹興府通判張廷泰。通判,只是一個正六品官,能得見天顏,可謂皇恩浩蕩了。
可麻煩就出在這皇恩浩蕩上?;实壅绽龝柕胤焦俚募?、出身、履歷等等以示親切關(guān)懷。張回答說他是順天府(今北京)人氏,可精明的乾隆帝聽出了紹興口音。
這在當時是大事。一則本地人在本地當官,違反回避制度;二是張某可能是冒順天府籍在京師參加的科考。盡管張廷泰回奏:“幼曾隨父至紹興住居數(shù)年,遂習其土音?!?/p>
乾隆還是大怒,下旨曰:“順天應(yīng)試,例有審音御史、驗看月官,則特派九卿、科道,皆宜悉心詢察。且朕于各官引見,奏對履歷,為時無幾,尚能辨其語音。諸臣審音驗看時,如果留心聽察,南北音聲無難立辨。皆由諸臣視此等事不以為意,遂至混淆莫辨,殊失敬事之義?!?/p>
意思是說,我就憑兩句話聽出了張某說的是南方口音,你們那些“審音御史”是吃干飯的嗎?
何謂“審音御史”呢?這是專門為打擊“科考移民”,即“冒籍”而設(shè)置的。
古代中國十分重視籍貫,即使是父、祖做大官,其子弟依然要回原籍參加科考。清朝對考試報名地點有嚴格規(guī)定,祖父在某地入籍20年以上,當?shù)赜凶鎵灐⑻锂a(chǎn)、住宅,才能在當?shù)貓竺麘?yīng)試,后來改為考生本人入籍20年以上方準應(yīng)試。
朝廷如此防范“冒籍”,乃是為了最大限度地平衡大一統(tǒng)帝國各地的利益,維護政治穩(wěn)定。不過規(guī)定也有例外,國子監(jiān)(國立最高學府)的監(jiān)生即使籍貫為外省,也可在順天參加鄉(xiāng)試。所以當大官的只要給兒子弄一個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的資格,就可以來北京考試了。
宋代已出臺措施防止“冒籍”,但由于當時版圖沒有明清兩代大,各地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相對平衡,因此這一規(guī)定并不十分嚴厲。
到了明、清兩代就不一樣了,帝國疆域廣闊,士子眾多,而各地經(jīng)濟、文化教育發(fā)展極不平衡,因此對某些地方進行政策性傾斜是必要的。
鄧云鄉(xiāng)在《清代八股文》中介紹:“舉人各省均有定案。一般只一百幾十或零幾名,因此文化發(fā)達的省份和文化較差的邊遠省份,在考試難易上大不相同,在程度上也不大一樣。像江南江寧試場(即貢院)、浙江杭州等試場,都一萬多號舍,應(yīng)試者都過萬人……邊遠省份,參試者少,中試名額亦少。如貴州中額三十六,甘肅中額三十,參試者人數(shù)與中試名額比例,大省如順天、江南(包括江蘇十之六、安徽十之四)、浙江、福建等,大約均是百分之一強的機會,即一百零幾名中才能取中一人。”
邊遠省份雖然錄取名額少,但參加考試的人也少,而且教育不發(fā)達,像江浙一帶文風鼎盛地區(qū)的士子“冒籍”應(yīng)考,顯然比在本省把握大得多。而首都所在的直隸省,得到朝廷的照顧,其錄取名額和江、浙為最多的地區(qū),其本地士子的考試水平不如江浙等省,這也是江南士子喜歡冒順天籍的原因。
不僅僅是考舉人的鄉(xiāng)試,即便是科考的最低階梯——— 考生員(即秀才),也難易程度不一樣。
齊如山先生說他的家鄉(xiāng)直隸高陽,文風盛時,30余名童生才取一名生員,而同一省的淶源,常常考生還不夠應(yīng)錄取的名額,基本上能把前兩行八股文寫順溜就可以中秀才。
由于生員錄取是以縣為單位,童生們彼此熟悉,要“冒籍”很容易被人告發(fā)。而且考秀才有“作保”制度,考生拿錢請“廩生”(生員的一種,可以在政府領(lǐng)糧食,相當于公費生)做保人,考試前考官點完考生名后,再叫“某人?!保鞅V畯[生必須應(yīng)聲“某人?!?,一旦“冒籍”事發(fā),作保的廩生也會被革去功名。
鄉(xiāng)試以省為單位,而且考取舉人的利益更大,那么防范“冒籍”則難度更大,只能用嚴刑峻法待之。
據(jù)明末的沈德符《萬歷野獲編》記載,明朝對冒籍處罰非常嚴厲。萬歷十三年乙酉科順天鄉(xiāng)試后,冒籍之說紛起,給事中查明馮詩等8名浙江士子冒籍在順天考試,奉旨查辦,將馮詩等二人枷示于順天府前,和其他6人都發(fā)配為民,禁錮終身,即終身剝奪考試資格。8人中有名史紀純者,他父親是翰林編修,也被革職。一干官員受到不同程度的處罰。
不過王朝處罰冒籍有如松緊帶,不同皇帝在位,其嚴厲程度不一樣。
嘉靖年間有個超級考試牛人、浙江紹興籍的陶大順,冒籍順天考了個經(jīng)魁(前五名),這也發(fā)揮太好了,太扎眼了,被人告發(fā),剝奪舉人資格。不過這次朝廷很仁慈,沒取消他日后的考試資格,過了幾年他在浙江鄉(xiāng)試中考了第四名,緊接著登乙丑科進士,官至左副都御史。
明亡清興后,冒籍的這種把戲仍然時有發(fā)生,清朝打擊“冒籍”如明代那樣嚴厲。到了康熙年間,開始對考生“審音”,憑其口音確定是否冒籍。
到了乾隆十年,在順天鄉(xiāng)試時,朝廷特派滿、漢御史各一人參與“審音”,被稱為“審音御史”。但那些冒籍者的父、祖,多半是有能量的官員,“審音御史”往往睜只眼閉只眼,送順水人情。于是就出現(xiàn)了乾隆爺痛斥審音御史“殊失敬事之義”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