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葫蘆的文化價值有哪些?
工藝葫蘆的文化價值有哪些?
工藝葫蘆是什么?
古書上有很多葫蘆的記載。“匏”、“瓠”、“壺”、“甘瓠”均指葫蘆。“壺”、“盧”本為兩種盛酒盛飯的器皿,因葫蘆的形狀和用途都與之相似,所以人們便將“壺”、“盧”合成為一詞,作為這種植物的名稱;而“葫蘆”則是俗寫,并不符合愿意。不過后來人們約定俗成地寫作“葫蘆”,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
葫蘆大體可分為以下幾個品種:
亞腰葫蘆
它的形狀長得很可愛,象兩個摞起來的球體,上小下大,中間有一個纖細(xì)的“蜂腰”。亞腰葫蘆大小差別很大,據(jù)說大者有一米高,小者只有豌豆大卸明宮史?;鸺份d:“仍有真正小葫蘆如豌豆大者,名日‘草里金’,二枚可植二三十兩不等,皆貴尚焉。”最經(jīng)常見到的亞腰葫蘆大者高20—25厘米,小者10厘米左右,主要用以觀賞。
大葫蘆
果實(shí)下部圓大,直徑25—30厘米左右,上有一粗短的柄,皮厚1—1.5厘米。這種葫蘆個頭很大,嫩時皮質(zhì)白嫩,是農(nóng)家的佳蔬,有多種吃法。成熟后皮質(zhì)堅實(shí),鋸成兩半,作舀水的“瓢”。
長柄葫蘆
下部渾圓,大小如扁葫蘆,上面有一個細(xì)長的柄,長尺余。這種葫蘆嫩時亦可食用,老熟后古代主要用來做葫蘆笙,現(xiàn)在則鋸開作勺或瓢。
扁圓葫蘆
其形圓而扁,直徑7—9厘米,因形狀象個大個柿子,所以京津一帶稱甚為“柿子葫蘆”;山東、蘇北一帶則叫做“油葫蘆”。
瓠子
其形呈圓筒形,粗細(xì)長短不一,象條大絲瓜。嫩時外皮呈綠白色,柔嫩多汁,可以食用。成熟皮色偏白,質(zhì)地不太堅硬。除食用外,可以用來范制長形葫蘆器。
工藝葫蘆的文化價值有哪些?
在古代,葫蘆是制作樂器的重要原材料,其價值不亞于絲,竹。《堯典》中有匏為八音之一的說法。葫蘆笙最早載于漢代的《禮樂志》:“有葫蘆笙。”后來晉崔豹《古今注》又一次提到:“瓠有柄者懸瓠,可以為笙,曲沃者尤善。秋乃可,和則漆其里。”這句話是說長柄葫蘆可以加工成笙,其中以曲沃的葫蘆最佳。除了笙、竽等簧管樂器外,葫蘆還可以做弦樂器或彈撥樂器的共鳴箱。葫蘆還可以做鴿哨,分很多種,制法各異。
“葫蘆絲”在民間稱為“葫蘆蕭”,別處也有稱為“葫蘆笙”,名稱的變化原因說法不一,有說是解放初期,知識青年下鄉(xiāng),將傣族不標(biāo)準(zhǔn)的漢語“蕭”誤聽為絲而得名,有說是為了區(qū)別于哈尼族的“蘆笙”又區(qū)別于“蕭”(蕭無簧),故文藝工作者將它定名為“葫蘆絲”。說以前者居多。葫蘆絲的傣語名稱為“篳朗道”,“朗道”為“葫蘆”的傣語名,“篳”為傣語對吹管樂器的總稱。德昂語稱“篳格寶”,阿昌語稱“拍勒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