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劍上用鳥篆銘文刻了八個字,“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專家通過對劍身八個鳥篆銘文的解讀,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越王勾踐劍現(xiàn)藏于湖北省博物館。越王勾踐劍簡介
越王勾踐劍讓人驚奇的是,這把青銅寶劍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但劍身絲毫不見銹斑。它千年不銹的原因是什么呢?
隨著越王勾踐劍研究的不斷深入和各種“復制”或仿制的相繼出現(xiàn),人們普遍相信,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銹的原因是因為劍身經過硫化處理。北京科技報于2004年4月28日刊登的文章《越王勾踐劍因何千年不銹》也主要闡述了此種說法。湖北省博物館、省考古所研究員后德俊曾撰文認為,該劍出土時并不是絕對沒有生銹,只是其銹蝕的程度十分輕微,人們難以看出。其次,出土至今45年(2010年),該劍的表面已經不如出土時明亮,說明在目前這樣好的保管條件下,銹蝕的進程也是難以絕對阻止的。
后德俊研究員告訴記者,其實,24年前,他就曾經寫過一篇名為《越王勾踐劍不銹之謎》的小文章,刊登在湖北省考古學會主編的學術性刊物《江漢考古》1980年的第一期上。當時,他認為已經將問題基本上說清楚了。但由于《江漢考古》是一本學術性的刊物,加之1980年第一期又是其創(chuàng)刊號,發(fā)行量不多,許多人可能沒有看過或不了解他的這篇小文章,F(xiàn)在看到許多媒體關于越王勾踐劍的報道離事實越來越遠,他認為有必要將此事再次澄清。目的是使更多的人了解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從而加深對文物的了解。
越王勾踐劍主要成分為銅,出土的墓室曾經長期被地下水浸泡,劍完全隔絕氧氣是其不銹的主要原因。
后德俊研究員說,越王勾踐劍是采用青銅鑄造而成,這已經為現(xiàn)代科學分析所證實。
“千古不銹”之謎天下第一劍
越王勾踐劍試鋒芒一下劃破20層復印紙
據(jù)悉,“湖北楚文化精品展”是在廣東省省委書記張德江和湖北省省委書記俞正聲的共同商榷下推出的,102件(套)展品包括有青銅器、絲織刺繡工藝品和髹漆藝術品等。其中最為矚目的當屬出土于兩千多年前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國寶級的文物———“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了。
當工作人員首度開箱亮出越王勾踐劍時,在場記者無不驚嘆連連。一把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古劍,居然毫無銹蝕,且依然鋒利無比,閃爍著炫目的青光,寒氣逼人!20多層的復印紙,劍從中間“唰”一聲一劃全破。怪不得它是我國收藏的第一號名劍,享有“天下第一劍”的美譽。
而“吳王夫差矛”完全可與“越王勾踐劍”相媲美。矛冶鑄精良,保存完好,矛長29.5厘米,器身遍飾菱形幾何花紋,鋒刃銳利,下部鐫有兩行8字錯金銘文“吳王夫差,自乍(作)自甬(用)”八字,矛身兩面脊上均有血槽,血槽后端各鑄一獸頭。
越王勾踐劍,屬青銅劍,制作極其精美。劍長55.7厘米,柄長8.4厘米,劍寬4.6厘米,劍首外翻卷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布滿了規(guī)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玻璃,背面鑲有綠松石?拷鼊Ω竦牡胤接袃尚续B篆銘文,共8個字———“越王鳩潛(一說鳩淺,是勾踐的通假),自乍(作)用劍”。
名劍千古之謎
三尺青鋒千次實驗破譯越王勾踐劍千古之謎
【引子】名劍千古之謎
2400年前,中國。列國爭雄,烽煙四起。各路諸侯競相制造精密武器。
晚期霸主越王勾踐,共有五把青銅寶劍。史書評價:“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
39年前,湖北江陵。在望山一號楚墓中的黑漆木箱內,一把青銅劍被人發(fā)現(xiàn)。在場文物工作者回憶,一名開采隊員一不留神就將手指割破,血流不止。
有人再試其鋒芒,稍一用力,便將16層白紙劃破。
此劍長55.7厘米,寬4.6厘米。經考證,此劍是越王佩劍之一,素有“天下第一劍”、“青銅劍之王”美譽。
劍在地下埋藏2000余年,仍是寒光逼人。現(xiàn)雖珍藏于湖北省博物館中,但劍上疑惑仍待破解:
勾踐劍為何在墓中被水浸泡2000多年仍鋒芒畢露,寒氣逼人?
絢麗的菱形暗紋如何產生?
古人采用何種精密技術鑄出劍柄上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個同心圓?
許光國,60歲,荊州市郢都青銅藝術研究所副所長,當工人時開始收集古代青銅器殘片、斷件和相關資料,決心攻克千古之謎。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redwood-ban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