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 > 偏方大全 > 正文

如何治療中風 中醫(yī)5秘方讓你遠離“風邪”

2017-07-01 22:54:55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人到老年,身體各機能下降,各種疾病會找上他們,尤其是中風,打亂了中老年人的生活,給他們的身心造成了嚴重創(chuàng)傷,那么如何治療中風呢?我

人到老年,身體各機能下降,各種疾病會找上他們,尤其是中風,打亂了中老年人的生活,給他們的身心造成了嚴重創(chuàng)傷,那么如何治療中風呢?我們對于中風的認識有哪些誤區(qū)呢?小編推薦5個中醫(yī)秘方讓中風患者重獲新生,去了解一下吧!

如何治療中風 中醫(yī)對癥下藥

1. 風痰瘀阻證

口眼歪斜,舌強語謇或失語,半身不遂,肢體麻木,苔滑膩,舌暗紫,脈弦滑。

證機概要:風痰阻絡,氣血運行不利。

治法:搜風化痰,行瘀通絡。

代表方:解語丹加減。本方祛風化痰活絡,治風痰阻于廉泉,舌強不語等。

常用藥:天麻、膽星、天竺黃,半夏、陳皮熄風化痰;地龍、僵蠶、全蝎搜風通絡;遠志、菖蒲化痰宣竅,豨薟草、桑枝、雞血藤、丹參、紅花祛風活血通絡。

痰熱偏盛者,加全瓜蔞、竹茹、川貝母清化痰熱;兼有肝陽上亢,頭暈頭痛,面赤,苔黃舌紅,脈弦勁有力,加鉤藤、石決明、夏枯草平肝熄風潛陽;咽干口燥,加天花粉、天冬養(yǎng)陰潤燥。

2.氣虛絡瘀證

肢體偏枯不用,肢軟無力,面色萎黃,舌質(zhì)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脈細澀或細弱。

證機概要:氣虛血瘀,脈阻絡痹。

治法:益氣養(yǎng)血,化瘀通絡。

代表方:補陽還五湯加減。本方益氣養(yǎng)血,化瘀通絡,適用于中風恢復階段,氣虛血滯,而無風陽痰熱表現(xiàn)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或語言謇澀之證。

常用藥:黃芪補氣以養(yǎng)血,桃仁、紅花、赤芍、歸尾、川芎養(yǎng)血活血,化瘀通經(jīng):地龍、牛膝引血下行,通絡。

血虛甚,加枸杞、首烏藤以補血;肢冷,陽失溫煦,加桂枝溫經(jīng)通脈;腰膝酸軟,加川斷、桑寄生、杜仲以壯筋骨,強腰膝。

3.肝腎虧虛證

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攣變形,舌強不語,或偏癱,肢體肌肉萎縮,舌紅脈細,或舌淡紅,脈沉細。

證機概要:肝腎虧虛,陰血不足,筋脈失養(yǎng)。

治法:滋養(yǎng)肝腎。

代表方:左歸丸合地黃飲子加減。左歸丸功專滋補肝腎真陰,用于精血不足,不能榮養(yǎng)筋脈,腰膝酸軟,肢體不用等癥;地黃飲子功能滋腎陰,補腎陽,開竅化痰,用于下元虛衰,虛火上炎,痰濁上泛所致之舌強不語,足廢不用等癥。

常用藥:干地黃,首烏、枸杞、山萸肉補腎益精;麥冬、石斛養(yǎng)陰生津;當歸,雞血藤養(yǎng)血和絡。

加減:若腰酸腿軟較甚,加杜仲、桑寄生、牛膝補腎壯腰;腎陽虛,加巴戟天,蓯蓉補腎益精,附子、肉桂溫補腎陽;夾有痰濁,加菖蒲、遠志,茯苓化痰開竅。

4.痰火瘀閉證

除上述閉證的癥狀外,還有面赤身熱,氣粗口臭,躁擾不寧,苔黃膩,脈弦滑而數(shù)。

證機概要:肝陽暴張,陽亢風動,痰火壅盛,氣血上逆,神竅閉阻。

治法:熄風清火,豁痰開竅。

代表方:羚羊鉤藤湯加減。本方功能涼肝熄風,清熱化痰,養(yǎng)陰舒筋,用于風陽上擾,

蒙蔽清竅而見眩暈,痙厥和抽搐等癥者,另可服至寶丹或安宮牛黃丸以清心開竅。亦可用醒腦靜或清開靈注射液靜脈滴注。

常用藥:羚羊角(或山羊角),鉤藤,珍珠母、石決明平肝熄風;膽星,竹瀝,半夏,天竺黃、黃連清熱化痰;菖蒲、郁金化痰開竅。

若痰熱阻于氣道,喉間痰鳴轆轆,可服竹瀝水、猴棗散以豁痰鎮(zhèn)驚;肝火旺盛:面紅目赤,脈弦勁有力,宜酌加龍膽草、山梔、夏枯草、代赭石、磁石等清肝鎮(zhèn)攝之品;腑實熱結,腹脹便秘,苔黃厚,宜加生大黃、元明粉、枳實;痰熱傷津,舌質(zhì)干紅,苔黃糙者,宜加沙參,麥冬、石斛、生地。

5.痰濁瘀閉證

除上述閉證的癥狀外,還有面白唇暗,靜臥不煩,四肢不溫,痰涎壅盛,苔白膩,脈沉滑緩。

證機慨要:痰濁偏盛,上壅清竅,內(nèi)蒙心神,神機閉塞。

治法:化痰熄風,宜郁開竅。

代表方:滌痰湯加減。本方化痰開竅,用于痰蒙心竅,神志呆滯不清者。另可用為;合香九宜郁開竅。

常用藥:半夏.茯苓,橘紅,竹茹化痰;郁金、菖捕、膽星豁痰開竅;天麻、鉤藤,僵蠶熄風化痰。

兼有動風者,加天麻,鉤藤以平熄內(nèi)風;有化熱之象者,加黃芩、黃連;見戴陽證者,屬病情惡化,宜急進參附湯、白通加豬膽汁湯救治。

中風認識誤區(qū)

一、中風是一種病。其實,中風不是一種病,它是對急性腦血管病的統(tǒng)稱或俗稱。實際上中風是一類疾病,包括腦出血、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腦梗塞、腦血栓形成、腔隙性腦梗塞和小中風(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等6種疾病。其中前兩種屬于出血性中風,后4種屬于缺血性中風。

二、只有中老年人才得中風。雖然90%以上的中風發(fā)生在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但年輕人也會得中風,特別是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青年人并不罕見。兒童偶爾也會得中風。

三、血壓正常或偏低者不得中風。血壓高者確實患中風者較多,但血壓正?;蚱偷哪X動脈硬化患者,由于腦動脈管腔變得高度狹窄,以及其它因素存在,也會發(fā)生中風。尤其是血壓偏低可導致腦血流變緩,更易發(fā)生缺血性中風。

四、瘦人很少得中風。瘦人也能得中風,只不過是比胖人略少些。

五、得了中風不死必殘。過去是這樣,但近年來由于醫(y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中風的治愈率顯著提高,中風后5年生存率已達到62%左右,平均壽命已達 66歲,后遺癥大為減少。

六、中風只能進行內(nèi)科保守療法。過去確實如此,但近年來國內(nèi)外已開展了外科手術療法,而且效果較好。缺血性中風開展顱外動脈搭橋術、大網(wǎng)膜顱內(nèi)移植術、椎動脈減壓術等;出血性中風的手術適應癥是中等量出血經(jīng)內(nèi)科保守治療效果不佳者,手術主要有兩種:開顱清除血腫和立體定位手術清除血腫。

七、中風治愈后很少復發(fā)。中風很容易復發(fā),復發(fā)率高達25%,而且還有多次復發(fā)者。這是因為所謂中風治愈僅僅還是臨床癥狀消失,其病理基礎-- 動脈硬化、高血壓與血液流變學改變,均未治愈,故應認真對待復發(fā)。

八、父母親患中風,子女必得。中風并非是遺傳病,僅有一部分中風具有遺傳傾向。因此,中風患者的子女不必憂心忡忡。但應指出,這些人患中風的危險性可能大于一般人群。為此,他們應加強自我保健,認真、積極地防治高血壓、高血脂和動脈硬化等。

結語: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需要經(jīng)歷的階段,但是我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疾病,尤其是中風,只要我們了解中風的原因,然后通過中醫(yī)方面來調(diào)理我們的身體,相信病情會逐漸變得好起來,所以小編推薦的方法還是值得一試的!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