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 > 養(yǎng)生保健 > 正文

重陽節(jié)的習俗 重陽節(jié)為什么喝菊花酒

2017-07-04 12:17:14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重陽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呢?對于現代人來說,可能已經不是很明了。重陽節(jié)的由來其實是有好幾個著名的神話傳說的。今天,就讓360常識網小編為大

重陽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呢?對于現代人來說,可能已經不是很明了。重陽節(jié)的由來其實是有好幾個著名的神話傳說的。今天,就讓360常識網小編為大家說說重陽節(jié)習俗和重陽節(jié)的歷史由來吧!

重陽節(jié)為什么喝菊花酒

重陽節(jié)是秋天,所以正好是菊花盛開的時候,所以,其實重陽節(jié)還有一個很好的名字,叫做“菊花節(jié)”。

而在重陽節(jié)飲菊花酒,也是古代流行過的一種民間風俗。九九與“久久”諧音,與“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這一說法。

我國釀制菊花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盛行。據《西京雜記》載稱“菊花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傳說喝了這種“菊花酒”可延年益壽。秋天菊花盛開,邊賞菊邊飲菊花酒的雅興起源于晉朝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是我國著名的詩人和政治家,我們從小就對他那種“悠然見南山”的情節(jié)特別的敬佩。

據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沂己載,漢高祖時,宮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后來飲菊花酒逐漸成了民間的一種風俗習慣,尤其是在重陽時節(jié),更要飲菊花酒。

據南朝梁關均撰《續(xù)齊諧記》記載,“九月九日……,飲菊酒,禍可消”。這是舊俗重九為重陽節(jié),需飲菊花酒的開始。

《續(xù)齊諧記》說,東漢桓景隨費長房學道多年。有一天,費長房告訴桓景,九月九日這一天,你家中會有大災難,你快速趕回家里,讓全家人各做一個裝茱萸的綽袋系在手臂上,登高飲菊花酒,可以消災避難?;妇耙榔溲?,全家人得以免于疫病。這個近乎神話的故事,反映了人們希望避瘟疫,求健康的殷切愿望,同時也說明了菊花酒在古人心中的地位。

其實多喝菊花酒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保養(yǎng)身體,而且對于修身養(yǎng)性也是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秋天喝菊花茶是很養(yǎng)生的。

從中藥理論來說,菊花的性味與歸經應屬“甘、苦、微寒,歸肺、肝經”,其功能與主治為散風清熱、平肝明目,治療風熱感冒、目赤腫痛、眼目昏花等。

古人甚至把菊花酒稱之為“不老方”?!短逵洝分芯陀浭隽艘环N“不老方”謂:“九月九日采菊花與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而在《本草綱目》中則更具體的記載:“九月九日采白菊花,名曰金精菊二斤,茯苓一斤,搗羅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日三服,或以煉過松脂和丸雞子(雞蛋)大,每服一丸。主頭眩,久服令人好顏色,不老。”

重陽節(jié)菊花酒的做法

然而古人所飲的菊花酒,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酒呢?古書上也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用菊花為原料制成的酒,稱之為“菊花酒”。另一種說法是在重陽節(jié)新釀的酒,統(tǒng)統(tǒng)稱之為“菊花酒”,因為這個節(jié)令正是菊花盛開的季節(jié)。

如此看來,只要是在重陽節(jié)釀制的酒,其原料不一定是菊花,其他稻麥、高粱等五谷釀制而成的酒,都可以稱之為“菊花酒”。推而論之,重陽節(jié)的宴會,也可以稱之為“菊花宴”了。

不過大多數的資料,都是說用菊花釀制的酒,才能稱之為菊花酒。高濂《遵生八箋》中記述菊花酒的釀制方法是:“菊花酒,十月采甘菊花,去蒂,只取花二斤,擇凈入醅(尚未定型的酒)內攪勻。次早榨,則味香清洌。”

另外在《西京雜記》中也記述了菊花酒的制法:“菊花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這兩種制法雖有不同,但都要用菊花為原料,而《遵生八箋》的制法更為簡便一些。

還有在《直隸志書。南皮縣》中,則又有一種說法:“重陽新釀黍酒,謂之菊花酒。”這就是從時令的觀念來理解了,那么只要在九月九日菊花盛開時飲的酒,不管黍酒、米酒,都可以稱之為“菊花酒”了,意思就是賞菊花時節(jié)飲的酒。所以我們還是根據這種說法,在重陽佳節(jié)到來的時候,大家來一邊賞菊花,一邊飲“菊花酒”。

養(yǎng)生之道網提醒,孕婦必須忌菊花酒。由于菊花酒精對治兒有潛伏的危險,孕婦假如經常飲用含菊花酒精濃度較高的菊花酒,其中的乙醇等物質就會浸入胎兒體內,使胎兒發(fā)生急性或慢性中毒,影響胎兒的正常發(fā)育,以致使胎兒畸形。

重陽節(jié)的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jié),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jié)又叫“登高節(jié)”。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jié)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guī)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jié)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并飲菊花酒

重陽節(jié)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jié),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

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tài)。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jié)里,觀賞菊花成了節(jié)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當然,如果想提醒自己什么時候該喝菊花酒了,也可以掃以下二維碼,我們會定時告訴你哦!

清代以后,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jié)前后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jié)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

重陽節(jié)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jié)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

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各地過重陽節(jié)的風俗

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些獨特的過節(jié)形式。

重陽節(jié)在陜北正式收割的季節(jié),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陜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后,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云:“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曲》曰:“驚聞佳節(jié)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

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yōu)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后置于蒸籠于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xiāng)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國成立后,重陽節(jié)的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1989年,我國重陽節(jié)定為老人節(jié)。第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游,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yǎng)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重陽節(jié)習俗有哪些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jié),人們對此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因此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幾千年來,慶祝重陽節(jié)的活動多彩浪漫,主要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當然,在1989年被定為老人節(jié)后,增加了秋游賞景、臨水玩樂、登山健體等內容。

除了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全國各地都有各自獨特的重陽節(jié)風俗。

就貴州而言,如黔東北的土家族較為重視,重陽節(jié)時要打糯米粑粑,磨豆腐,祭“家虎”,不少地方還流傳著“重陽不打粑,老虎要咬媽;重陽不推豆腐,老虎要咬屁股”的民諺呢。另外,貴州一些地方有將米花、黃豆、茶葉、炒米等一鍋煮,做成“豆茶”的習俗,聽說種類頗多,如清豆茶、紅豆茶、白豆茶等。

重陽節(jié),在陜北正式收割的季節(jié),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陜北人晚上過重陽節(jié),因為白天忙于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吃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后,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重陽節(jié)在香港是法定的假日。香港開埠以來,節(jié)日一般依據華人風俗而放假,其中清明是春祭,重陽放假,順理成章作為秋祭,故重陽拜山是香港人特久的風俗。重陽到,香港市民或舉家登高,或掃墓祭祖。由于香港的主要墓園都在山上,掃墓的同時也實現了登高,頗切合時節(jié)。

河北省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系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jié)”。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占未來晴雨。重陽節(jié)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典周縣境內無山,縣民多于重陽節(jié)上城樓登高。

山東省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陽節(jié)吃辣蘿卜湯,有諺語道:“喝了蘿卜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jié)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范仲淹,舊時,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娘家過節(jié),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說法。

重陽節(jié),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于庭中。長洲縣重陽節(jié)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面食。無錫縣重陽節(jié)吃重陽糕、九品羹。

浙江省紹興府重陽節(jié)互相拜訪,除非親友家有喪事,才往靈前哭拜。桐廬縣九月九日備豬羊以祖,稱為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jié)綁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

有些地方的群眾,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xiāng)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湖北省武昌縣于重陽日釀酒,據說此所釀之酒最為清洌,且久藏不壞。應城縣重陽節(jié)是還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福建省長汀縣農家采田中毛豆相饋贈,稱為毛豆節(jié)。海澄縣重陽節(jié)放風箏為戲,稱為“風槎”。

潮州人過重陽節(jié)不但有放風箏的習俗,還會制作美味的“油麻團”作為祭品。放風箏,潮州人叫做“放風禽”或“放風琴”。這是因為風箏都是以飛禽或相似飛禽的形狀制作而成的,所以有此稱謂。因為“油麻團”的“團”,潮人在這里讀“緣”,“團”正好與“緣”的讀音相同,因而古時候的潮人,便有了在重陽節(jié)“結緣”的重要習俗,其意是結個良緣。

重陽節(jié)的由來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

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jié)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jié)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jié)的傳說

和大多數傳統(tǒng)節(jié)日一樣,重陽節(jié)也有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愈之后,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xiāng)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

恒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于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恒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恒景廢寢忘食苦練,終于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恒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恒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恒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鄉(xiāng),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xiāng)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fā)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

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恒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梁人吳均在他的《續(xù)齊諧記》一書里曾有此記載。

后來人們就把重陽節(jié)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tǒng)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后來重陽節(jié)被立為才老人節(jié)。

重陽節(jié)的歷史傳說

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恒景病愈后辭別了妻子和鄉(xiāng)親,決心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恒景訪遍名山高川,終于打聽到東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在仙鶴指引下,仙長終于收留了恒景,仙長教他降妖劍術外,又贈他一把降妖劍。

恒景廢寢忘食苦練,終于練出了一身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恒景叫到跟前說:“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了恒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茯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恒景騎著仙鶴趕回家。

恒景回到家鄉(xiāng),到了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長的叮囑把鄉(xiāng)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然后發(fā)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吹來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瘟魔戛然止步,臉色突變,恒景手持降妖劍追下山來,幾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劍下。

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傳下來。

結語:相信大家看了上文以后,對于重陽節(jié)的習俗和由來已經非常的了解。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其實很多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修養(yǎng)身心,而且可以幫助我們走進“古人”,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所以,親們,讓我們去喝菊花酒吧!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