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民國文人章太炎是如何粉碎清室復辟圖謀?
1933年章太炎先生對學生演講《民國光復》,有一段這樣說:“宋案發(fā)生,孫、黃欲舉岑春煊,岑受梁鼎芬、鄭孝胥之愚,議舉溥偉(清室宗社黨核心分子)為總統(tǒng),以誘致馮國璋,余力斥之,岑翻然悟,拒梁、鄭,梁大罵而去。若余不阻之,雖滿清不能興,然于黃一生功績將受影響矣?!?馬勇編:《章太炎講演集》,184頁;亦收錄之于《章太炎學術文化隨筆 》等處)這一段意思中,有些地方并不難理解:梁、鄭固然為擁戴清室者,而所謂“誘致馮國璋”,大概是因為馮國璋在辛亥時效忠清室,“惟一以平亂為己任”的取態(tài)。
此事梗概,今人也有所注意,如郭衛(wèi)東先生論文中提到岑氏有過趁二次革命倒袁之機,舉清宗室溥偉當元首,甚至實現(xiàn)宣統(tǒng)復辟的糊涂議論,朱宗震先生也曾提及此事。此事之具體細節(jié),可合觀之于章氏自定年譜,中有云:
宋案之后,黃興起兵江寧,“自知力不制北,又以江蘇人怨之,嘗欲以軍事屬云階(岑春煊)。云階語余:‘事若克捷,宜以清宗室為大總統(tǒng),庶幾袁氏舊部不能為變。’余曰:‘君欲復辟耶?’云階曰:‘非也,宣統(tǒng)帝不可為元首。屬之恭親王,暫主大政,不為子孫萬世基?!蛘f春時馮國璋、張勛皆與謀(復辟),今乘其機以覆袁氏,易為力。余曰:‘項城之罪,在殺宋教仁,非得罪民國也。覆項城而戴清之宗室,名曰總統(tǒng),實與天子無異。倒行逆施,誰助公者?!齐A曰:‘嘗問諸有經(jīng)驗者,皆善是策。’余曰:‘有經(jīng)驗者,非鄭孝胥耶。彼有大清之經(jīng)驗,未有民國之經(jīng)驗也。是策行,則南北皆倳刃于君矣?!齐A議始寢?!盵《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本)》,上冊,245-246頁,亦收錄于 《章太炎生平與學術自述》]
又,1928年章太炎為馮自由《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作序文時說自己對于中華民國開國前后最大的一處貢獻就是宋案后,“清故恭親王潛謀復辟,因緣張勛,與南方人士相聞,同志不深觀其利病,欲因勢而用之,余力言其非,始已。不然,與宗社黨同污,所謂志士者竟安在耶?此猶可以自慊者也”。章氏以此頗為自得:若非自己力阻,革命黨中“不肖者”恐將事于復辟,而使自身蒙羞,并留下千古奇譚[《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本)》,上冊,516頁]。
此三種史料,其事相近相合,且內(nèi)中所含機理,也大略相同:第一者云之所以推舉溥偉主要是為了“誘致馮國璋”,第二者則謂此舉主要是為了動“袁氏舊部”之心,使其“不能為變”,意思就是說一旦反袁成功,中樞空虛,需要以清宗室出長,以使北洋諸將順服,而此際北洋系中之馮國璋、張勛(均屬直系)等人本有復辟之意,正可資為利用,第三者講的相對更為客觀,此事主謀者當為張勛,馮國璋應該涉入較淺。
總之,章太炎三次提及此事,并非隨便為之,其意在突出自己不廣為外人所知的,在關鍵時刻拯救民國的行為。
章太炎向岑春煊進言痛批此邀清室成員任為總統(tǒng)之策,固屬于高瞻遠矚。此策當然是個極愚蠢的辦法,最簡單的一點就是馮國璋等北洋系核心骨干不會為了復辟而去反袁,而且孫、黃又怎么可能接受岑春煊夾帶私貨,去擁護清室的溥偉當民國總統(tǒng)呢?
很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這種擁立清宗室為總統(tǒng)的見解最初竟也與章太炎有幾分關系!辛亥革命時,梁啟超派遣盛先覺向章太炎致意,盛向章提出:聽說您以前曾有“共和政府成立之后,首立清帝為大總統(tǒng),后再黜而竟廢之之議”,不知您現(xiàn)在還持此見么?章太炎苦笑著回答盛:“昔亦誠有是,然今大勢已粗定,清廷萬無能為力,且革命黨勢甚囂囂,再作此言必大受辱,吾今亦不敢妄談矣。”[《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本)》,上冊,211頁]
雖然章太炎所述此事似未見之于別種史料,但似乎不是一己憑空捏造,而實與清室復辟之歷史正合:早在宋案發(fā)生之前,張勛已經(jīng)與溥偉等人謀劃1913年4月間“濟南復辟”,為袁世凱偵悉而中途破產(chǎn)。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發(fā),張勛又暗中聯(lián)絡馮國璋等,企圖以“按兵不動”的消極態(tài)度,“以要袁氏復辟”,因馮不肯合作而告失敗。再后來,張勛遂按袁世凱心意而行事,不敢再流露復辟蹤跡,世人皆知“二次革命作,(勛)遂率師南下,破江寧,縱兵大掠,袁嘉其功,授江蘇都督”。如此說來,如果梁鼎芬、鄭孝胥當時確實有此計誆騙神經(jīng)大條的岑春煊,使其破產(chǎn)的因素一方面是固然由章太炎對岑春煊剖析大勢,分解時局而卻之,但另一方面也是由馮國璋不肯與張勛同流合作而導致。
章氏作為“有學問的革命家”,憎惡馮國璋算不上什么新鮮事。1918年一處演講中章即說:“馮國璋對于民國,何功可言?張勛復辟,馮氏實亦予謀。以功罪論,對于民國,袁則有功有罪,馮則有罪無功?!?《章太炎講演集》,67頁)但是,硬把馮國璋歸為清室復辟派恐怕有所不妥,不要說清室復辟馮不會支持,就算是袁帝制自為,“馮在外,段(祺瑞)在內(nèi),同以反對帝制聞”(當然,也有的史料說得更干脆,馮、段同聲反對袁氏帝制自為的核心理由是兩人均以袁之繼承人自命)。
民初史事震蕩翻覆,如馮氏領導之直系,在民國初元與革命黨大是為敵,反而段派的皖系勢力卻“促清帝退位,以贊成共和號召天下”,但不久之后,護法運動起,馮國璋主張“和平統(tǒng)一”,對南方政府執(zhí)行慰撫政策,較之段祺瑞所主的“武力統(tǒng)一”論則要平和許多,更使孫中山一度頗有借“馮段不相能已久”,聯(lián)馮以分化北洋派之想法。再到后來的1920年代,晚年孫中山卻又視直系吳佩孚為仇讎,苦斗不休,號召各省共舉“討伐旗幟”。此中翻覆,讀史者非窮心盡力,細致考索,實難以察其全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