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四大家是誰?元曲四大家及元曲四大家簡介
元曲四大家是誰?元曲四大家指關(guān)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位元代雜劇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chuàng)作的成就,因此被稱為“元曲四大家”。但歷史上還有部分人認為元曲四大家是關(guān)漢卿、王實甫、馬致遠和白樸。
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成就上都體現(xiàn)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鼎足并舉,成為我國文學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時期。一般來說,元雜劇和散曲合稱為元曲,是元代文學主體。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單指雜劇,元曲也即“元代戲曲”。
元曲原本來自所謂的“蕃曲”、“胡樂”,首先在民間流傳,被稱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diào)”。 隨著元滅宋一統(tǒng)天下,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廣袤地區(qū)流傳開來。 元曲有嚴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shù)、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關(guān)漢卿(約1220年──1300年),元代雜劇作家。是中國古代戲曲創(chuàng)作的代表人物。號已齋(一作一齋)、己齋叟。漢族,解州人(今山西省運城),關(guān)于他的籍貫,還有祁州(今河北省安國縣)伍仁村、大都(今北京市)人,大約生于金代末年(約公元1220年前后),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約公元1300年前后)。與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并稱為“元曲四大家”,關(guān)漢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代表作品:《竇娥冤》、《救風塵》、《單刀會》
白樸(122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終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雜劇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白樸寫過15種劇本,這15種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東墻記》、《唐明皇游月宮》、《韓翠顰御水流紅葉》、《薛瓊夕月夜銀箏怨》、《漢高祖斬白蛇》、《蘇小小月夜錢塘夢》、《祝英臺死嫁梁山伯》、《楚莊王夜宴絕纓會》、《崔護謁漿》、《高祖歸莊》、《鴛鴦間墻頭馬上》、《秋江風月鳳凰船》、《蕭翼智賺蘭亭記》、《閻師道趕江江》。加上《盛世新聲》著錄的《李克用箭射雙雕》殘折,共16本?,F(xiàn)在僅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東墻記》、《裴少俊墻頭馬上》三種,以及《韓翠顰御水流紅葉》、《李克用箭射雙雕》的殘折,均收入王文才《白樸戲曲集校注》一書中。
馬致遠,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據(jù)考證,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東光縣志和東光馬氏族譜都有記載。馬致遠以字“千里”,晚年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于關(guān)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與關(guān)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
代表作:《天凈沙·秋思》
鄭光祖,生卒年不詳,字德輝,漢族,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所作雜劇在當時“名聞天下,聲振閨閣”。與關(guān)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后人合稱為“元曲四大家”。所作雜劇可考者十八種,現(xiàn)存《周公攝政》、《王粲登樓》、《翰林風月》、《倩女離魂》、《無塩破連環(huán)》、《伊尹扶湯》、《老君堂》、《三戰(zhàn)呂布》等八種;其中,《倩女離魂》最著名,后三種被質(zhì)疑并非鄭光祖作品。除雜劇外,鄭光祖寫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數(shù)二套流傳。
代表作:《倩女離魂》、《王粲登樓》、《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