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疑云 馬謖到底違背了諸葛亮什么樣的部署?
諸葛亮初次北伐中原,有魏國等三郡叛魏響應,占有軍事上的主動,可是,由于馬謖將街亭丟失,形勢發(fā)生了逆轉(zhuǎn)。諸葛亮進攻失去了所可以依托的據(jù)點,只好退回到漢中。兵退后,諸葛亮將馬謖斬首,以追究軍事失敗的責任。馬謖本來是個參軍,在諸葛亮南征時給諸葛亮獻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zhàn)為上,兵戰(zhàn)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敝T葛亮采納了他的建議,俘獲了孟獲又赦免了他,所以,南方保持了多年的安定。本來,這次北伐諸葛亮是非??粗伛R謖的,因而放著魏延和吳壹這樣的大將不用,而是選擇了馬謖,讓他擔當都督先頭部隊的重任,目的就是給他實戰(zhàn)鍛煉的機會??墒邱R謖卻不堪重用,丟失了街亭,將北伐的大好局面葬送。不過,自古都有“勝敗是兵家常事”一說,敗軍之將也不都是以處死治罪。就是在這次軍事行動中失敗的還有一個趙云,他也只是由鎮(zhèn)東將軍貶為鎮(zhèn)軍將軍。如果比照對馬謖的處罰,是不是顯得要輕很多?
還有,當時就有人替馬謖求情,如有個叫李邈的人就說過,“秦赦孟明,用伯西戎,楚誅子玉,二世不競”(事后,蔣琬也問過同樣的話)。為什么到了馬謖這兒就不成了呢?諸葛亮殺馬謖,是因為馬謖打了大敗仗,而馬謖失敗的原因,又是因為馬謖“違亮節(jié)度”?!肮?jié)度”一詞,有部署和節(jié)制調(diào)度的意思,馬謖本身就是隨諸葛亮前去北伐,掌軍的權(quán)力也是諸葛亮給的,不可能不服從諸葛亮的節(jié)制調(diào)度,只能是違背了諸葛亮的部署。那么,馬謖究竟違背了諸葛亮什么樣的部署呢?
先看一張諸葛亮北伐示意圖。
很顯然,諸葛亮這次北伐所走的路線,相似于韓信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所走的路線,都是出漢中,奔陳倉,奪取長安后,進入中原腹地。不同的是,韓信直接出陳倉,收復了三秦之地;而諸葛亮沒有直出陳倉,而是主力北上,過陳倉占領(lǐng)街亭。按理說,前有韓信成功的經(jīng)驗,陳倉離長安的距離要比街亭近很多,諸葛亮為什么不選擇走這條近路,而是舍近求遠,要到北面的街亭去呢?這是因為,街亭周圍還有魏國的三個郡,他必須要考慮這三個郡的存在。否則,假如諸葛亮直取陳倉,魏國的這三個郡在他的后方搗亂,諸葛亮將首尾不能相顧。
三郡都是些守城部隊,肯定不是主力部隊,會給諸葛亮造成什么麻煩呢?襲擊運糧隊伍。當年“彭越擾楚”可是讓項羽吃盡了苦頭,諸葛亮不能不有所顧忌。在這次兵敗后的當年冬天,諸葛亮再次出兵北伐,就是因為糧草供應不上而撤兵。不是說三個郡已經(jīng)叛魏響應諸葛亮了嗎?但這些郡今天叛魏,明天也可能叛蜀,諸葛亮必須要對這些地方做一下安撫,讓這些郡真正成為蜀國的地方,他才好放心前行。實際上,諸葛亮就是在做這方面的工作,所以他才沒有在街亭最前方大軍當中。而從他收姜維的情況來看,這時候的上邽縣、冀縣還沒有投降蜀國,其他地方也是可想而知。有了這個背景,我們也就可以理解,諸葛亮為什么放著陳倉這個捷徑不走,而是要北上街亭了。
還有一點,諸葛亮一生謹慎,用兵尤其如此。這從他把趙云放在箕谷也可以看出這一點,他就是要防著魏國攻擊漢中,斷他的后路。
有了這個大的戰(zhàn)役背景,我們再來看看馬謖違反了諸葛亮什么樣的部署。
《三國志》在諸葛亮和馬謖傳記當中都沒有詳細說明,倒是在《王平傳》當中有一點具體描述:“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guī)諫謖,謖不能用,大敗于街亭?!边@段話第一句的意思是,馬謖舍棄了大軍飲用水的水源,駐扎到了山上。街亭是個什么地方?一般認為,街亭是一個咽喉之地,是群山中的一個關(guān)口,交通要道。從諸葛亮讓先頭部隊占領(lǐng)這個地方來看,這里或者是一個關(guān)隘,也或者是一個大的城鎮(zhèn)。總之,這里應該有一個小城。在古代,一般的縣都會有城,較大的鎮(zhèn)甚至較大的村子都會有圍墻,這圍墻就是用來防御的。所以,《三國志·張郃傳》中有“謖依阻南山,下不據(jù)城”一說??雌饋?,馬謖的部署錯在“上山”。在這里,有這樣一些疑問,諸葛亮的部署會具體到是駐守在什么地方嗎?馬謖不知道軍隊人馬要喝水嗎?假如僅僅是一個飲用水問題,王平提醒了他,他還不懂得嗎?回頭再把整個戰(zhàn)役連起來看,假如街亭不失,趙云丟失了箕谷,諸葛亮還能夠繼續(xù)進攻長安不回撤嗎?這最后一個問題,即便是趙云失利后能夠“斂眾自守,不至大敗”,戰(zhàn)場上的態(tài)勢已經(jīng)不利于諸葛亮,不退兵恐怕后路被斷,他還得退兵。那么,再有一問:假如因為趙云而退兵,趙云會被斬首嗎?后邊的事情不可以設(shè)想,但現(xiàn)實是趙云不但沒有殺頭,還得到了賞賜。那原因是箕谷失利,但由于趙云親自斷后,軍需物資沒有大的損失,兵將也沒有大的死亡,所以,諸葛亮就讓趙云把部隊剩下的絹布分賜給將士。只不過,趙云認為,打仗沒有繳獲(軍事無利),不應該得到賞賜才沒有接受。
這樣對比來看,失敗并不是馬謖被處死的唯一原因,馬謖被處死,恐怕在于他既違背了諸葛亮部署,又導致了戰(zhàn)場形勢的被動。而這個部署就是要在下面“據(jù)城”而守,而不是上那座南山。說得更明白一點,馬謖上山,是擺出了一副進攻的陣勢,而不是“據(jù)城”而守。這就是他違背諸葛亮部署的癥結(jié)所在。
諸葛亮的部署是,馬謖守在街亭,擋住魏明帝的張郃軍,由他在西北方向攻城掠地。這樣一來,蜀國軍隊的攻守方向已經(jīng)有了一個轉(zhuǎn)換,馬謖這個先頭部隊,不再是一個攻擊部隊,而是一個防守軍,進攻端在諸葛亮??上ВR謖并不一定真正理解諸葛亮的戰(zhàn)略意圖,又碰到了一個懂軍事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魏國大將張郃。在這次戰(zhàn)事當中,張郃是先斷了馬謖的飲用水源然后才出擊的。從汲道被斷到因為飲水成為問題,這當中應該有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張郃是等著馬謖先出手的,而馬謖卻是“舉措煩擾”(《三國志·王平傳》語),沒有一個好的辦法和措施來應付這種局面。在這次戰(zhàn)役當中,王平只是率領(lǐng)著一千余人,在他“鳴鼓自持”時,張郃以為是伏兵,也并不急于逼近廝殺,這讓王平有機會收拾敗退之兵全身而退。這次戰(zhàn)役,魏明帝一共派出了兩路大軍,南路由曹真對敵趙云,北路由張郃拒敵馬謖。而在《三國志·張郃傳》當中,魏明帝給張郃的任務是“拒亮將馬謖于街亭”。假如馬謖“據(jù)城而守”,張郃會不會不急于進攻,雙方能夠相持一段時間?
馬謖違背諸葛亮的部署,是和諸葛亮的一種戰(zhàn)略性的分歧。諸葛亮知道,他不可能在這一次戰(zhàn)役中就能消滅魏國,因此他要進一步得一地,得一地鞏固一地。而馬謖改變的就是這樣的“部署”,變防守為進攻,幻想一戰(zhàn)而勝??梢栽O(shè)想,假如馬謖僥幸取勝,他在蜀國會是什么樣的影響?馬謖不是姜維,他在蜀國有勢力,哥哥馬良是先主劉備的身邊人,這時雖然死了,但他的影響還在,其他還有兄弟三人,個個優(yōu)秀。馬謖是諸葛亮違背劉備的告誡受到重用的,這難道不會讓諸葛亮很失望嗎?
馬謖是智謀之士,這種人看問題在于他的先見性,就像諸葛亮自己的那個三分天下。諸葛亮是排斥了其他人的意見提拔馬謖的(違眾拔謖),而馬謖卻不堪重用,一上來就打了大敗仗。一個諸葛亮違眾提拔的人,卻和諸葛亮戰(zhàn)略思想相悖,這個馬謖又怎能不令諸葛亮傷心至極!不僅如此,一個還在馬謖沒死就給他講情的李邈,也被諸葛亮打發(fā)走了。